几年前如果提到“社会创新”,大多数人都会不明所以,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谷歌上不到半秒钟就能搜索出上亿条跟社会创新有关的结果,仔细一看,大多数的结果都跟政府所提倡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关。同时,一些知名企业,比如Intel、Hitachi,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希望从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寻找到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点。对社会创新感兴趣的个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推动和实践社会创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四个常见的“盲点”,阻碍了社会创新在中国的发展,也限制了社会创新实现它本来可以实现的成果。 盲点一:社会创新的解决方案都缺乏对受益人群或者最终用户的“共情”。共情不等于同情,这个心理学术语最通俗地解释就是“将心比心”,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去理解对方的需求、情绪、感受和需求。而很多时候,人们在试图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时,却满足于自我想象和自我理解,懒得或者疏于去理解用户以及他们所身处的情境。 世界知名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曾提到的案例。在印度的一个发展项目中,一家基金会在农村社区开办了提供清洁饮用水的水处理中心,却发现大多数村民却继续按照过去的方式去机井里取用水。村民这么做原因是,整个“系统”的设计上存在的诸多缺陷,如村子里都是女性来负责取水,但水处理中心只提供5 加仑的水桶装水,这对女性来说太重;水处理中心还要求用户购买月卡,按照每天使用5 加仑水来计费,而这个用量大大超过了一般家庭的日常用水量。 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很多社会创新的举措因为没有建立在真实用户的需求上,也没有在大规模推广前进行原型测试而失败。所以,社会创新的前提是必须走出去,走到受益人群中去,倾听、观察、亲身参与,全方位地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准确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真正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盲点二:跟缺乏共情有很大关系,人们在进行社会创新时往往会低估受益人群的能力,纯粹将他们视作“被帮助”对象。 在帮助“被帮助”对象的前提下,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并实践“协同设计(co-design)”的理念,让受益人群参与到解决他们自身问题的过程中来。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的是:社会创新不仅只是“for the people”,也是“with the people”。 盲点三:在人们积极争取更多财务资本来开展社会创新时,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或许更为重要的资本。 社会资本的真正含义是:人和人之间交往互动的广度、密度、频度、深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和合作关系。社会资本是事业的核心资产。社会创新类事业的使命先天的就要求广泛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不断累积的社会资本不仅于社会创业者有利,其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效应,于社会有利,因为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区或者社会上具备丰厚的社会资本。 社会创业者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工具可以用来动员社会资本,激发知识的分享、促进人际间的协作、展开开放式的讨论,也有助于各种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和面对的问题挑战的社区的建立。 盲点四:“缺乏耐心”。人们经常会过高地估计某些社会创新在未来两年里可以取得的成就,却大大低估了另一些社会创新在未来十年里可以实现的改变。 由于缺乏耐心,人们往往过早而又轻易地为某个“社会创新”项目欢欣鼓舞并投入大量支持。这种做法最大危害在于,人们的注意力和支持放在了它们那里,于是那些看上去可能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被忽视了。 要解决盲点四:第一,不是在为社会问题寻找一个“创可贴”式的速效方案,必须给予社会创业家足够的耐心和支持;第二,创新并不追求即刻实现完美。创新最有效也是最现实的方法是先小规模快速地实施创新方案、接受真实用户的测试和反馈,然后一起改良方案。所以我们应该对创新过程中的不完美保持足够的宽容,从长远的角度去支持创新一点点发生并最终实现预期的效果。 |
欢迎光临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http://chinacsra.or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