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标题: 把孤岛连成大陆(兼转评论) [打印本页]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5:58
标题: 把孤岛连成大陆(兼转评论)
本帖最后由 红尘琴心 于 2018-1-4 16:27 编辑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这一年,我们依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依然进出写字楼风风火火,或者像候鸟一样满世界飞翔……无论我们有多忙,走得有多远,却始终被一种力量牵绊,被一种惦记温暖,被一种责任召唤。于是,我们看到阿拉善沙漠的沙生植物在公益人脚下不断绵延,看到山间角落里的尘肺病人被一个个找到送医,看到凉山格斗孤儿们被“遣送”后重新回来学习与训练。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网格,将人们隔离成一个个原子。但生命意志顽强地向外向上生长,激励我们从一个个原点走出,又将一个个原子彼此相连,让吾国斯民,遥相守望。
曾经,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播洒汗水,就可以自然获得更多的收入,站上更高的平台,让孩子得到更优的教育,使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总有一些意外,可能先于明天到达;总有一些事情,超出个人能力之外。交了昂贵学费,幼儿园不一定就能安全放心;住了高档小区,空气不一定就比别处清新;攒了一辈子钱,银行卡收得再紧也不一定躲得过诈骗的厄运。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我们为自己奔忙,也给他人幸福。我们捡起一片废纸,也是在为自己清洁环境。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你我发自内心的善意,也需要更温暖的公共产品和制度供给。政府放开生育政策,让信奉家庭价值的中国人更好地亲其亲、子其子,不仅滋养着个体的终极幸福,也涵育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之源。
曾经,我们以为人类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历史早已教会人们珍惜和平与发展,但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版图,一直波谲云诡。有的国家将国门打开,有的却关门“退群”;有的经济体高歌猛进,有的增长缺乏后劲;有的可能遍地黄金,有的满目战乱贫病……
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警报一直在为你我鸣响。气候变化利剑高悬,核爆危机阴魂不散,霸权与恐怖主义的双头怪胎竞相疯长,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伦理与法律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退回孤岛,自理人类的这些困难。只有深悟命运共同体的真义,穿过看似冰冷的商业与国家竞争,将一个个漂流的孤岛连成共享繁荣的大陆,我们才可能在“天下为公”中牵手大同,这个日夜旋转的星球,才不会在浩渺宇宙中显得寒冷寂寥。
时空坐标中,个体局限性总是影响对历史大转折的感知,即使亲历者,也往往在事后才突然醒悟。40年前,改革开放春雷炸响,父辈们筚路蓝缕,用一代人的时间,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让百年中国告别积弱积贫,重拾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今天,“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已过中年,但新时期勇猛精进的图景,依然让人怦然心动。曾经念兹在兹近40年的“下个世纪中叶目标”,终于在2017年秋天正式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的接力棒,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了“新时代的这几辈”。
拉开新时代的大幕,让现代化的列车带上每一个人。我们重申古老的中华文明,只因它既凝聚于内在的德性,又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仁不在别处,就在你光明的初心;义不在别处,就在你该走的大道;文明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居仁由义的现代中国人。在忙碌中懂得相互关爱,在逆境中记得坚守良知。无论何时都珍惜自己的选择,珍惜你我站立的中国。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沐浴新年的阳光,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会从平淡的日子里升起。我们祝福你,祝福你的期许和梦想,在温暖的大陆栖息生长。
祝福新时代,祝你新年好!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03
如果把这篇新献辞说是CSR而写,亦不为过。
赏其文采,感其初心。
转。
赞。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23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读了《南方周末》迎接2018年的文字《把孤岛连成大陆》,多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面对着媒体-国家关系的巨变,面对着新媒体日一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对读者和市场份额的迅速流失,依然以“新年献词”的形式延续着,我不知道国内媒体中有没有几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孤岛连成大陆》大体是成功的,虽然远远不及当年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但依稀还有着历史的沧桑感,还不失对过去一年的点滴反思,还远远不至于一些同类那么八股连篇。
当然,我相信这是一篇“集体创作”,这个集体的成员,未见得都来自编辑部,未见得是理念相近者的共同构思,那“编辑部的故事”可能只会出现在未来当事人的回忆录中。但是此刻我所看到的共识是:对一张老牌报纸的眷恋,对其独特性的一种坚持。
当然,我也看到了《把孤岛连成大陆》一文中话语的多重性:书生意气尚存的知识人话语,多少有点值得商榷的现代化话语,家国一体的国家主义话语,“新时代”的主旋律话语,它们的并存,看似有点互掣张力,但我想这是文章发表的前提。
在眼下这个市场化纸媒能活下去就算不错的时代,一份报纸还能在岁月交替之际宣示自己的情怀,这,值得写上几句。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24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候选人 原《南方周末》记者)
先自我披露一下:我曾于2010年-2013年在《南方周末》报社担任记者。
在《南方周末》报社内部有一种说法:新年献词就是《南方周末》的春晚。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因为——
首先,新年献词和春晚都是每年一次,在辞旧迎新之际奉上。
其次,新年献词和春晚都曾经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传为美谈。《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是中国新闻史上永恒的经典,被广为传颂,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第三,如今,新年献词和春晚一样,都是“年年难办年年办”,明明知道写不出什么新意、不可能有什么轰动性影响了,但又不太可能取消这个已有近20年的传统。于是每年只能硬着头皮,模仿着往年的语气和笔法,生产一篇文字。
当然,这并不是说献词毫无价值,只是说不太可能有令人惊喜和意外的呈现了。
2018年的新年献词《把孤岛连成大陆》,内容大致是这样拼起来的——
首先,从往年的经典献词中引用一些句子,比如,第二段的“我们依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就来自1999年献词里面的“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倒数第二段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就来自2009年的新年献词。
第二,对当年的重要新闻事件做一些概括性的总结,包括世界形势(第5-6段)、中国民生(第3段)、国家战略(倒数第4段)等。
第三,在允许的范围内,传递一些价值观。这篇新年献词传递的主要价值观就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需要关心公共事务,国家需要关注人类文明共同体。《南方周末》的经典价值观“爱心、正义、良知”也有所提及。
总的来看,这篇新年献词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之下,对过往一年的事件有所总结、对价值观有所倡导,是一篇合格之作。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25
席越|(专栏作家)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其实《把孤岛连城大陆》这个题目,来自于海明威: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 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但是,去年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变革中国:中国富了,中国人为啥穷》中,就出现了她的反义。这是采访著名评论人,石述思表达了一个观点,现代社会中最可怕的就是每个人都活成了孤岛。
孤岛:孤立,漂泊,无根。
南方周末的献词上还是一贯表达温暖和人文,和《南方周末》1997年年底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情怀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今天却不再让人像20年前那么感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20年过去,无力者依然无力,悲观者依然含泪。有一种力量推着我们向外走,但是没有身份的认同;有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但是我们的孩子却让我们失去了安全感。
如此多漂泊异乡的人,6100万留守儿童,把孤岛连成大陆,像20年前一样,依然是美好愿望而已。
文中轻描淡写的阐述问题,甚至连事件的名字都无法提及,总有一种避重就轻,明明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孤岛”,社会安全感确实和信任缺失,不能纯粹用精神救赎的方式吧。
媒体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表述无法大胆,对于语言的处理总会选择“妥善安置”,“平稳落地”,内容贴近“主流”。
情怀依旧在,只是血已经不是热的了。
我们依然相信梦想,20年前的少年,梦想已经生了华发。
20年后的少年,是在孤岛上长大,他们还有多少人依盼大陆?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26
张天潘|(媒体评论员)
作为十多年的资深的《南方周末》的读者,我就记得,从高中的时候,每年的新年特刊我都要购买一份珍藏,收集了十多年,所以对《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是充满深深的崇敬,也是因为多年钟情《南方周末》,也在给我心里埋下了做媒体的种子,推动了我最后进入了媒体行业。
事实上,现在回过头来冷静地看,那些多年前的新年献词,跟今年的这个并没有实质上的巨大的差距,更多的可能是时代变了,读者长大了,心境变了,所以你很难再感受到十多年前它对你的震撼、感动、感染,就像我们当年觉得初恋情人是我们的男神、女神,等我们现在看,当年那个傻傻的纯纯的初恋,早已是发福、臃肿、俗气的中年油腻男女了,谁都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道理是类似的。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接受类似这种更多情绪化的写作文字,可能更喜欢看的是能够有深度思考的,有价值增量的文字,而不是说靠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类似于中国明朝的献给上天的青词。当然,在这里没有任何的贬义成分,我只是说,这样一种文体,它是《南方周末》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能够延续下来,就本身是一件值得庆幸的,至少它还能传承下来,而没有被阉割。
至于它的风格、内容和文本,其实无论怎么写,它永远是有很多的质疑者,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获得原来的那些对它认同的人,其实就是够了。与十多年前的舆论环境、媒体环境比,与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启蒙早已终结,舆论场早已分崩离析,所以,价值多元化、话语体系的隔阂,这也造成了当前的,舆论场很难还有一种文体或者文字能够得到一致的好评。最简单地讲:看报纸的时代和看手机的时代,怎还能一样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这篇是成功的,它至少,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能够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十多年前的辉煌的、屹立在巅峰的《南方周末》,哪怕,它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
作者: 红尘琴心    时间: 2018-1-4 16:26
财经观察徐叔|(《每日经济新闻》公司频道副主编)
再过2天,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此时此刻,作为媒体从业者,无不关注《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像春节期间,全国人民期待春晚一般,这对《南方周刊》而言,既是荣誉,也是压力。
按照常规,《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主要内容包括对过一年有重大影响性事件的回顾,和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以及由此折射出媒体对当下的立场态度。
此前,1999年的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至今影响了众多的媒体从业者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美谈。至今,《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新意和深度再出精彩已难,这也是遵循事物发展之规律,一个事物,不可能永远都处于绝佳的状态,能够立牌坊的就只有一二。
在2017年,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的标题为《把孤岛连成大陆》,正如正文提及“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网格,将人们隔离成一个个原子。”但是,一个个原子又则构成了一个个孤岛,你认识我,我认识你,但我们却不彼此隔离。
我更愿意将这“孤岛”缩小至当下社会的一角:在车厢上,你站着,我坐着,你不看我,我不看你,眼睛都看着手机;在咖啡馆,你不问我,我不问你,朋友都在玩手机;在家庭客厅里,你不关心我,我不关心你,我们各自翻手机……,世界万物互联了,社会也是如此,但我们与我们身边的人和物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一座孤岛。
 
加藤嘉一|(日本专栏作家)
读了一下献词。从中能够闻到南周这些年经历的那些事。
时间已经,正在流逝。读着读着,我还是想起了北大的校园。每周四拿着零钱跑到校园里的报亭,边走边读。不等到回宿舍,找一把公椅,坐下来,继续读。那个时候,南周是我必读的报纸,就是我,以及其他不少外国人走进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份报纸。
报纸就是报纸,有它的本来面貌和内在逻辑,脱离了,就不叫报纸了。这与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信息的泛滥等均无关。万物均有本来面貌,脱离它,对一国社会、民族、未来来说意味着危险,或风险。
我也有幸给南周撰稿,记得,对于学习中文写作的我这个老外来说,南周无疑是一个向往的平台。虽然在撰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酸苦甜辣,但总的来说是快乐,而颇有收获。
那是一个时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本着多元化的时间,我寻找与中国的连接的时间。
当时我在北大的学长们在南周,有的编稿子,有的跑新闻。而有了他们,我内心感到温暖,是校园的味道的延伸。它意味着一种勇气和未来。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好像,有的出国了,有的回家了,有的创业了。但无论如何,希望他们好,照顾好家庭,忙好自己的事业,偶尔想起一些回忆。但愿将来的一些时刻,我们能够相聚于南周。
不该忘记的是绝望,不该放弃的是希望。




欢迎光临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http://chinacsra.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