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标题: [推荐]中国“心态老龄化”严重 用人体制遭疑 [打印本页]

作者: rongyuan_123    时间: 2010-10-9 15:47
标题: [推荐]中国“心态老龄化”严重 用人体制遭疑

【导读:根据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昨天刚刚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中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更有超过9成的人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这份报告最近被公之于众后,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

根据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昨天刚刚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中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更有超过9成的人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这份报告最近被公之于众后,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记者注意到,大多数留言者都认为报告真实反映了当前现状,“心态老龄化”和对“老无所依”的担忧正成为困扰中国整整一代人的心理问题。

健康报告:中国4554岁人群过半自认是“老人”

中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28%)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91%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这是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昨天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

该机构今年6月至7月对包括中国等12个国家的12262名公众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2%65岁以上的人不感觉自己老,67%仍感觉健康。而65%的中国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60岁前就已老了。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对晚年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但被调查的人中仍有60%担心晚年生活,希望生活不能自理时能得到家人照顾。

调查还显示: 法国是心理最年轻的国家,32%被调查者认为超过80岁才是老年;17%巴西人最盼望老年,远高于全球水平的3%;印度人最不担心变老,70% 认为不影响自己或“没有想过”;印度声称为老年做的准备最多,71%的印度人说已经做了某些准备;而65%的俄罗斯人没有做任何准备;66%认为自己老时会得到家庭照顾。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最担心的是年老时得癌症(34%)或痴呆症(23%)。中

网友:多种原因造成“心态老龄化”

观点一:工作、身体的双重压力

大连网友:太累了,真想早点退休,现在不仅仅是私企,连机关事业单位也是压力重重。

北京网友:物价上涨太快,薪水上涨速度远远跟不上,生活压力大。大家身体都很糟糕,很多40多岁的人就那样突然生病走了,你说能不觉得自己老吗?

观点二:用人体制造成“被老化”

上海网友:我们没把自己当老人,觉得自己在40岁左右正是人生成熟、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单位硬是要把我们朝老人标准靠,有什么办法?别说45岁,现在用人单位只要看你超过35岁就觉得老了。

杭州网友:中国4554岁人群,因为就业的机会被社会抛弃了,所以感觉老了。中国4554岁人群人未老,心却老了。

北京网友:深层原因是4554岁人群,特别是基层,已经遭遇晋升的天花板,在单位几乎啥机会也没了,就等退休了。社会把大于45岁人的舞台给拆了,没戏唱了不老才怪呢。

观点三:被边缘化导致心态变老

南京网友:40多岁的人如果还没在领导岗位,在工作中一般缺少竞争力,慢慢的就被年轻的、刚进入社会的代替了,所以自己也就被社会划分为老年人一类了。

南宁网友:不是我们认为自己老了,而是被老年啦。我们国企一系列的东东就是要你认为你老了!在企业被边缘化,被老年化,几十年的经验抵不上一张学历,更谈不上尊老敬老,从领导开始就认为你是企业的包袱,咱们能不老吗?正反例pk:自我调适心态很重要

48岁的老陈:现在就等退休了

老陈是记者一个朋友的二叔,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做驾驶员。“就是这么回事,反正我是早觉得自己老了。”昨天在电话里听记者说了调查报告的事后,老陈连连几声长叹,倒起了苦水。

“我1987年就参加工作,要说年轻时也曾风光过一阵子。”老陈说那时候司机很吃香,一张驾照比啥都金贵,他先是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出车的活说实话不多,基本上就是养着,来笔生意就跑一趟,悠闲得很。”没过几年,老陈被单位领导调过去开专车,同时也负责接送一些重要客人,老陈应酬渐渐多了,肚子也慢慢大了。好景不长,1998年老陈下岗,在家无所事事了一年后总算托老关系进了现在这家事业单位。“之前在厂里被惯出来的臭脾气可害了我。”老陈说,这几年因为脾气的事得罪了不少人,“虽然不至于开除,可基本上算是直接进入养老阶段,好差好活很少轮到我。”

老陈现在最爱端个茶杯和那些单位里50多岁的同事打牌下棋,用他的话说,“都老杆子喽,混日子等退休呗。”

54岁的老朱:刚骑车去了趟黄山

老朱是记者的球友,每周固定到健身中心打三次乒乓球,游一次泳,风雨无阻。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老朱刚刚从黄山回来,“骑自行车去的,10来个人,我年纪最大。”

说起“心态老龄化”的问题,老朱一直在电话里笑。“这个我可以理解,10年前我也觉得自己老过。”10年前,老朱在南京一家媒体做编辑,“每天值夜班,很苦很累,但水平有限,干了几十年还是个小编辑,跟刚进来的小年轻比起来,能力、理念、身体都差一截子。”当时老朱还被查出来慢性病,“都是常年伏案工作逼出来的毛病。”那段时间,老朱经常会心情不好,发脾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朱结识了南京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团体,40多岁的他被邀请参加了几次活动,“每出去玩一趟,总觉得精气神焕然一新。”老朱见多识广,人生阅历丰富,而且人极厚道稳重,很受团队里的年轻人尊敬。过了两年,团里几个小伙子张罗着开个户外用品店,让老朱去当店长,“我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

幸运的老朱,在奔五的路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开始焕发第二次青春,不但把店打理得井井有条,自己也越活越年轻。“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更重要的是,有个平台能让我发挥自己的价值。”

老朱说,他理解那些说自己老了的同龄人,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关键是你是否有勇气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是否有决心去适应和坚持。”

专家:要让中年人觉得自己还“中用”

“一般来说,到了60岁以上才算是老人,现在4554岁人群中竟有一半以上觉得自己老了,这不是个人问题,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宁宁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来自工作上的竞争、家庭负担以及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太快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人“身未老,心已老”。

在李宁宁看来,在工作上处在重要位置的人,会觉得自己仍年富力强,能做很多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相反,那些在单位中“退居二线”的人,以及正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他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就会有种失落感。“现在考公务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用人单位招人,也喜欢设置"35岁以下"这个门槛;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到了45岁还没有被提拔,基本就没事可做了,他们被硬性地划到"老人"这一群体里,客观上造成一种"老了、没用了"的感觉。”

 "身未老,心已老",改变这种消极的现状,首先是个人要调整心态,多做让自己感觉年轻的事情,其次就需要社会创造氛围,为这些被边缘化的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施展创造力,体现出他们的自身价值。”李宁宁举例说,“比如帮扶"4050"就业困难人员,为他们找份工作,既能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又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用。经常听到上了年纪的人感叹"人老了,不中用了",如果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中用",就不会有老了的感觉。”






欢迎光临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http://chinacsra.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