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已是商业上十分热门的话题,不少大学已开办了有关的专门课程、学科或成立了研究所。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每年评价最受青睐的企业(Most Admired Companies)的指标中,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其中重要的评估指标。《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亦每年选举最优秀的企业(Company of the Year),其中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1]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亚米尼道德指数。各国政府亦热衷介入此事。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一手推行的白宫成衣生产伙伴计划(White House Apparel Industry Partnership);而英国亦有道德贸易联盟(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在政府推动下,英国商界、工会及民间团体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联合国亦推动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关注企业对环境及社会的责任。作者: Angell 时间: 2011-12-16 14:52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
美国组织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透过尊重伦理价值及对社群及环境的保护来达致商业上的成就。[6]企业社会责任变成企业运作的一种新模式,是用来达致企业本身盈利的目标。以利润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当然受到很多民间团体的批评,然而,我们得要承认,在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己慢慢渗进在企业每一环节,从而达致更大效能及更多利润。[7]企业社会责任再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参与或社会生活,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亦带动着企业自身与其生产伙伴、以及企业与社会其它组织的关系的改变。而且,其生产商的劳资关系亦因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有所转变,因此,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8]简单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分割,是未看到二者已经在实际企业运作中,互相缠在一起。
另一种进路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则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来了解。学者Philip Kotler及Nancy Lee则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一种自我承担,透过“自愿”的商业行为及“自愿”地贡献本身资源去改善小区的福祉。小区福祉的解释包含人类的幸福及环境的保护。[9]两位学者十分强调这种企业“自愿”的承担,本身不是法律所规定,甚或不是公众的要求。这是一种超越道德、法律、一般商业运作或公众期望等的自愿性商业行为。[10]然而,这种“自愿”的本质亦成为民间团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批评。不少企业本身的生产行为守则(code of conduct)都订明企业及其生产伙伴必须遵守生产地的劳动法规,然而,绝大部份这些生产地的劳动法规不是远远低于国际劳动标准,就是即使有良好劳动法规,但政府没有力量或是根本不愿意执行法规,以致本来是法定的企业生产行为变成企业“自愿”的良好行为。但是,怎样执行这些良好守则、或哪些守则必须要遵守,哪些守则可暂缓执行,则变成由企业“自愿”地决定,其他人士无从置言。如此一来,公法变为私法。
企业社会责任在劳工的具体表达是生产行为守规(code of conduct)。[15]生产行为守规的出现是由于西方世界强大消费者运动及劳工运动的出现。经济全球一体化及自由贸易的推动加速了资本流动,资本全世界流动,变得没有疆界。不少跨国企业结束原本其所属地的厂房,透过分判的方法(subcontracting),将生产的责任透过其生产伙伴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这令其生产成本大减,但造成企业本土大量失业。发达国家的工人亦因此而投诉发展中国家工人抢夺他们的“饭碗”,造成发达国家的工人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的矛盾。但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却投诉他们的工作情况十分恶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标准并没有得到提升。[16]
[1]就全球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奖项,可参见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Over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2003),pp.15—17,in http://www.bsr.org/BSRResources/WhitePaperDetail.cfm?DocumentID=48809(accessed Au.gust 16.2005).
[2]赵琼:“广东处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前沿”,载于广州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举办‘企业社会责任监督问题’研讨会的资料文件册(2004年12月6日),页16。有关民间团体对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涵盖面,可参见David Schilling and others,“Principles for Glob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Bench Marks for Measuring Business Performance”(3rd ed.),Corporate Examiner.2003.Vol.31.No.4—6.
[4]Philip Kolter and Nancy Le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2005,pp.10—18.
[5]同上注,页4—10。
[6]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Overview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p.1.
[7]同上注。
[8]Dae—oup Chang & Monina Wong,“FDI and Labour in China:The Actors and Possibility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ctiv—ism”,Chang Dae—oup and Ed Shepherd(eds),Asi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Outlook 2004:Asian TNCs,Worker,and the Movement of Capital,HK:Asian Monitor Resource Centre,2005,pp.133—135,esp.note 43.
[9]Kolter & Lee,页4—10。
[10]同上注,页3。 作者: Angell 时间: 2011-12-16 14:53 [11]有关企业如何响应社会对企业的期望,S.Prakash Sethi提出四种响应,及当中四种回应的进程及消费者运动的关系。见其书,Sethi,Setting Global Standards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Codes of Conduct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Hoboken,NJ: John Wiley & Sons,2003,pp.69—75.
[13]联合国环保计划有份参与的‘全球汇报’计划(The Global Reporters),最初也只集中在环保的监察,直至2000年,才开始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汇报。他们也认为纯处理技术问题是最容易入手的。见Sustain Ability a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The Global Reporters:First Edition 2000,London:SustainAbility,2000,pp.6—7.
[17]国际分判大致有两个模式。第一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简称OEM。跨国企业作为买家,本身控制一切技术、物料及设计。生产商只是简单将送来原料加工制造或将配件组合装配。在这种OEM的关系中,买家与生产商关系是十分不平等,亦不稳定。买家随时可以转变生产伙伴,而生产商为了订单,只有全然听从买家的要求。第二种关系则是设计加工(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简称ODM。在ODM的生产程序中,生产商负责研究及设计,由于依赖生产商的研究及设计,买家与生产商的关系则较像伙伴,彼此的关系虽不致平等,但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却仍很大。在ODM的生产中,生产商甚至可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及分销网络。有关讨论,可见Yi—Chi Chen & Monina Wong,New Bandage and Old Resistance: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HK: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2002,第八章。
[18]Sethi,pp.7—12.
[19]Chang & Wong,pp.149—150,note 35.
[20]香港基督教工业委员会在2000年有关中国玩具业工人的劳动权益的调查中,详细描述了跨国企业如何采取苛刻的订单政策,令致生产商最后将这一切剥削转嫁到工人身上,见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How Hasbro.McDo—nald’s Mattel and Disney Manufacture Their Toys:Report on the Working and Safety and Health Conditions of Toy Workers in South China,HK:Hong Kong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2001.作者: Angell 时间: 2011-12-16 14:53 [21]具体数据可参Sethi的书,第二章。陈佩华具体分析了因跨国企业越来越严苛的订单政策,令致中国(特别南中国)工人工作情况越来越恶劣。见Anita China,“A Race to Bottom: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Labour Standard”,China Perspective(2003),46:41—49.
[22]韩国学者张大业指出,消费者运动与企业的生产行为守则本是共生而不可分,任何一方存在,就假定了另一方的存在。Chang Dae—oup,“Demystifying Codes of Conduct”,Pranjal Tiwari,Chang Dae—oup & Ed Shepherd(eds).A Critical Guide to 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HK: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2004,pp.107—108.
[23]从上文分折,国际分判是发展国家工人受剥削主因之一。现时,企业提出生产行为守则,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个问题,并且因为生产行为守则,更加强化跨国企业在国际分判的议价能力。对生产商来说,严苛的订单政策,与生产行为守则都是跨国企业“强逼”生产商接受的东西,这只巩固跨国企业与生产商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参Chang and wong,页149—150。
[24]Labour Rights in China,“No Illusion:Against the Global Cosmetic SA8000”
[25]现时有迹象显示,大部份亚洲国家(包括发展及发展中国家)都有倾向放宽劳工法例,令工人失去保障。见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Asian Asia Pacific labour Law Review,HK:Asian Monitor Resources Centr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