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清远市炼铜业发展30年致鱼虾绝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0 11: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南方农村报讯:石角镇马头村位于广东清远市清城区最南端,地处清远、广州、佛山三市的交界处。

1980年代初,当一车车废旧光缆、电线、线路板等被昼夜不停运进这个粤北山村时,一段畸形的乡村工业化进程便开始了。以洋垃圾为原料的再生铜产业,让许多农户年收入过百万,生活变殷实,而严重的污染也给这里带来了鱼虾绝迹、饮水困难、空气污浊等环境问题。

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决定向污染宣战;但十年过后,马头村的改变微乎其微。

环境欠债难偿还

126日,南方农村记者在马头村看到,村道两侧,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道宽约4米的铁门,铁门与铁门之间是2米多高的红砖围墙。围墙内,满身油污的工人们或敲打着废铁,或抽丝剥茧般从手指粗的电线里剥出金属线,丢弃的黑色胶皮散落一地。

“这是拆解加工再生铜的小作坊,全村有300多家。”村民梁伯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一间低矮平房和一块不大的水泥空地,便可组成一家工厂。在石角镇,类似的小作坊多达1100多家,从业者4万多人。

傍晚,马头村中开始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橡胶焦糊味。梁伯说,这是在烧包裹铜线的胶皮。

今年70多岁的梁伯,见证了当地再生铜产业近30年的发展历史。他告诉南方农村记者,马头村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

改革开放之后,当地村民从欧美、日韩等地进口废电机、电线、电缆等,五金拆解加工业在马头村扎下根来,许多村民因此迅速致富。梁伯透露,马头村732户家庭中,近三分之一拥有汽车。

据了解,当地大部分作坊炼铜的方法仍很落后。

126日,透过铁门缝隙,南方农村报记者可以清晰看到“洗铜”工序的全过程——工人不停将拆解出来的铜丝,放进盛满高腐蚀性化学液体的容器里洗涤,洗后的废水则直接排出。这一工艺原理与1100多年前阿拉伯人发明的“王水炼金术”基本相同。

在尝到富裕滋味的同时,马头村民也不得不吞下环境毒化的苦果。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每个月他都有二三十单生意是拉马头村民去市里的医院看病,这些人以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居多。

在年均降水量达2200毫米的马头村,纯净的饮用水成了稀缺资源。近十年以来,在村中穿梭最多的车是运垃圾和拉水的。

2003年,有当地村民揭开家中水井盖,一股“白烟”便冒了出来,这是“洗铜”废水混入地下水源的结果。

大多数村民都把家中水井深度挖到超过10米。但“水还是不能喝。”梁伯皱着眉头叹息道。现在村民只喝桶装水,“河里的鱼虾早就绝迹了。”他说。

除此之外,“毒水”让马头村的水稻减产近三成,而且剥出来的米都是黑色的。

先堵后疏探新路

马头村鳞次栉比的小洋楼,除了梁伯这样不愿离开的老人还在居住外,现在大多成了仓库和外来打工者的宿舍。而在石角镇,越来越多赚到钱的本地人选择了逃离。不过,他们只是将家搬到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小作坊仍然是这些人的财富源泉。

在清远,再生铜拆解加工小作坊林立的清城区石角、龙塘两镇成为治污的攻坚区域。

本世纪初,当地政府曾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对再生铜拆解加工小作坊进行全面“封杀”,但收效却不明显。手工作坊生产从露天转入了室内,焚烧环节改到了晚上,有些则藏匿在野外的山沟中。

“经济发展总是要先污染、后治理,清远再生铜产业已成规模,环境整治也就有了财力支持。”当地一位官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些小作坊就像“游击队”,随便找个山沟就可以生存,加之利益又很丰厚,因此仅靠打压是不行的。

2002年,清远市政府提出“入园经营、圈区管理”的整体治理思路,改堵为疏,计划将小作坊全部纳入产业园区集中经营管理。

随后,当地规划建设了华清、杰成等数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并以每年每平方米45元的价格,向当地2500余家再生铜拆解加工小作坊吹响“集结号”。

在园区内,拆解摒弃了焚烧,代之以剥皮机、铜米机等机械分离铜芯和胶皮。而提炼过程中必要的燃烧环节,则被转移到连山、英德等地集中进行。

此外,“洗铜”废水也将汇聚到工业园内的污水处理厂中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可达二类标准,主要用于园区绿化清洁。

近年,清远市有关部门还通过配额管理控制了个体拆解作坊的原料入口。全市22家国家环保定点企业每年可获得进口废旧五金配额约为130万吨,所有小作坊必须通过这些企业才能获得原料。

虽然当地政府提升产业水平、降低污染程度的愿望十分强烈,却遭遇了应者寥寥的现实尴尬。目前,被工业园“收编”的再生铜拆解加工小作坊为200余家,只占其总数的一成。

清远市清城区产业转移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吴永杰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工业园规模较小,尚不能容纳所有企业入驻外,由于这些小作坊较为分散,集中起来也需要时间。

“虽然工业园租金很便宜,但在家里一样可以开工,进园少不了要交包括污水处理费在内的各种税费。”当地一位村民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对政府的入园要求,他和周围许多人并不感兴趣。

“关键问题还是利益在作怪。”中山大学一位从事环境问题研究的专家表示,目前清远再生铜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这块‘肥肉’谁都想揽在怀中。”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字,在石角、龙塘两镇,主要分布在小作坊中的再生铜拆解加工从业人员最高峰时接近10万,每年拆解废旧金属250万吨以上,总产值300亿元左右。

“一手严厉打击无照私家作坊,一手将散户引导到工业园,才能真正把清远的再生铜产业做大做强。”吴永杰表示。

■记者观察  政府应为治污多埋单

虽已离开马头村多日,但恶臭之感却久久不能消散。很难想象,近30年来,村民是如何生存的。记者笔端记录下的,只是这座粤北村庄十年变迁的破碎残片。

“努力创建卫生城镇”、“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贴满马头村墙头的各色环保标语传递着同样的信息: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生态崩溃已在眼前。但除了这些布条,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面对污染,更多的还是无奈。

根据广东省土壤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对179个保护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全省近8.4万公顷农田中,70.9%重金属超标。而在全国范围内,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此外,全国约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诚然,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牵连的是各地发展经济的急迫心情和民众增收的真切愿望。不过,“带毒”的GDP总让人感到沉重。GDP不代表幸福感,就业人数与财政税收的上升也不等同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的提升。面对污染之痛,马头村民可以选择逃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如此。

十年中,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基本战略。但无论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是优化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种种治理思路都不可能脱离坚强有力的资金后盾。但我国环保支出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与国际上2%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经费短缺,同样是制约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瓶颈。

因此,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环保责任,并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而对于诸如清远再生铜拆解加工小作坊“入园”导致其增加的“环境成本”,如果政府能接过这个“包袱”,问题是否会变得更易解一些呢?(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黄裕东 周游)

——是啊,曾经的农家用网罩随手一捞都能炒上一盘河鲜,现在却连鱼虾的影子都见不着了,我很难说这里的人们是不是真的奔幸福小康去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发表于 2010-12-20 13:07:19 | 只看该作者

难道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牺牲环境来作为代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11-22 19:43 , Processed in 0.1384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