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7 23:00:30
|
只看该作者
中篇:东莞之鉴——经济危机中的产业发展案例对照
无论说模式之痛、品牌之殇、链条之危还是转型之惑似乎都是东莞的特殊情况所在。东莞今日所面临的危机或者可以找到许多理由,东莞可以有它的特殊性,但我们举目全国,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足以作为东莞榜样的城市或者企业。
1.东莞VS晋江————品牌培育案例对比 20世纪90年代,一批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加工企业带活了整个东南沿海经济带。温州、晋江、石狮、东莞、江门这些小镇日渐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晋江模式”与当时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20年过去,珠江模式中的东莞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晋江模式却早已上岸。今天,晋江品牌已从贴牌起步,经历从仿制、贴牌到造牌的阶段。 从厦门到泉州的高速公路,一个小时的路程,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树着一个高立柱广告牌,无一例外是晋江服装或运动鞋品牌的广告。到达晋江境内,有一块巨大的牌子——“中国品牌之都”。道路两旁是眩目的大广告牌,柒牌、七匹狼、与狼共舞、劲霸、利郎、安踏、亚礼得、爱乐、德尔惠、361°……为此作注脚的是,这些品牌的广告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央一、三、五套节目上,晋江休闲服和运动鞋掀起一场造牌运动。根据估计,每年,晋江企业在中央电视台至少投入了2亿广告费,在全国投放的广告费至少达到10亿。 在石狮这座服装名城,几乎每周都有品牌发布会、研讨会,而在春秋两季服装新款上市之前,每天各类发布会、订货会多达数场。各种品牌的招商广告琳琅满目,酒店宾馆到处可见当地各种品牌的订货会。 同样,在东莞星罗棋布的五星级酒店里,每天的品牌发布会却都是邻近的广州或者深圳品牌。 1998年开始,晋江提出“品牌立市”战略。截止2007年底,晋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9个、中国名牌产品24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76项、区域品牌13项,5个品牌入选亚洲五百强,10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五百强,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在全国县级市当中是最多的。安踏、柒牌、七匹狼、劲霸……央视体育频道里,几乎有1/4的广告投放商是福建泉州晋江这个县级市的品牌。 回到30年前,晋江这个地方毫不起眼。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的晋江、石狮侨胞把海外先进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带回故里,一些居民就利用海外侨胞寄回来的物资开店摆摊卖旧“洋服”,“故衣摊”成为当时的特色。 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服装进入制造业初步发展时期。1979年后,一部分居民就开始自发利用“闲房、闲资、闲人”条件合股创办家庭式小工厂,直接仿制洋服装投放市场试销,效益见好,仿效者逐年增多。晋江、石狮服装业就这样产生了。这个阶段,几乎和东莞是同步的。 1985年后,晋江、石狮服装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开始注重设计能力、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当时香港的时装刚刚上市,过几天就能在石狮的市场上成捆批发。一时间,买方“全国跑石狮”和卖方“晋江跑全国”蔚为壮观。到1992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在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商场建立了1500个销售专柜,21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代理处,组成了一个联结海内海外的庞大的销售系统。 晋江服装企业的加工能力引起国际知名纺织服装厂商的注意,纷纷来晋江当地下单订制、贴牌生产,甚至合作、合资。当时,晋江这种贴牌服装企业达到500多家。据在英国上市的全球市场研究公司TNS(特恩斯)报告显示,2005年,晋江OEM出口量高达8500万件。晋江纺织服装业完成了从“依样画葫芦”的来料加工生产到“为他人作嫁衣”的贴牌加工蜕变。 由来料加工到为大公司贴牌加工,比以前进了一大步,但其生命力完全维系在市场身上,一旦市场发生意外,将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而且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贴上别人的商标后便身价倍增,晋江企业心里不是滋味,他们开始尝试向品牌进化。到了1994年以后,石狮服装一些企业开始脱颖而出,涌现出如七匹狼、富贵鸟、金犀宝、野豹、柒牌、劲霸、爱登堡、帝牌、哈利德等著名品牌。 在经历了10年做别人的品牌、自己只赚取加工费的“贴牌”路后,晋江开始进入了自发的“造牌”时期。看清了OEM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阻力,而且受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制鞋产业链转移等因素影响,订单急剧减少,在90年代中期晋江制鞋企业开始逐步向品牌化过度,自有掌握销售渠道及进行品牌化改革,将原有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品牌经营的基础;利用加工产生的利润来贴补品牌化动作,开始形成两条腿走路,减少市场及经营上带来的风险,开始形成了“品牌&加工”两者兼备型的企业。 1998年,晋江确立了品牌立市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自发的造牌运动,政府及时跟进出台系列优惠、奖励措施,包括:创出一个国家的品牌重奖100万,还专门在市区里边给他安排一块品牌大厦的用地,地价只要1/3。除此,另外用在奖励品牌和冠标认证的企业方面,几年时间里晋江就投入了五六千万。 东莞经历20余年发展,经济总量远超晋江,同时和晋江比,东莞位于广深之间,毗邻香港,这些区位优势却都没有为东莞培育自己的品牌带来帮助。
2.厚街VS陈埭——世界鞋都的对照 东莞的厚街和晋江的陈埭镇都号称“世界鞋都”。而这两个地方的发展道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东莞拥有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运动鞋生产企业——裕元集团、全球最知名的休闲鞋生产企业——兴昂集团、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华坚集团。除此之外,东莞还汇聚了如大力卜集团(绿洲鞋业、绿阳鞋业)、顺天集团(力凯鞋业、力祥鞋业、力展鞋业)、功盛集团(永信鞋业、永宝鞋业、永晋鞋业、永盛鞋业、永义鞋业)、华风集团(瑞恩鞋业、瑞星鞋业、瑞邦鞋业、汉诣鞋业)等数十家风靡全球的制鞋集团。厚街已集中制鞋企业1150家,年生产量6亿多双。东莞高埠镇有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台商投资的裕园工业园。耐克就产自这里,世界第二大品牌的运动鞋NEW BALANCE也产自这里。此外还有阿迪达斯、锐步等品牌。而世界上每十双运动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作为世界鞋都,东莞目前拥有制造工人200万,其中集中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制鞋技术人才近10万人。近几年来,约有5000名来自传统制鞋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的设计师、打版师等制鞋专业人才汇聚到东莞,已经成为世界制鞋专业人才最主要的集散地!此外,东莞汇聚了全球1500多家鞋类产品采购商、贸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如利威、派诺蒙等,世界最大的采购商,如沃尔玛等,其它知名贸易商、采购商还包括索纳隆、BBC、吉姆拉、稳洋、特品、太平洋、里兹、红林、麦斯等等。 在数百公里外的晋江的陈埭镇,也有类似的场景。在晋江的陈埭街头,到处都是各种鞋厂的招牌和广告,“中国鞋都”的巨大标志树立在陈埭镇的鞋材批发市场。这里汇聚着10万制鞋大军,3000多家运动鞋企业。 20年间,陈埭镇从手工作坊到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这里每年生产的运动鞋数量超过50亿双,销往海外的数量则5亿双,年产休闲运动鞋占中国休闲运动鞋总量的80%、世界休闲运动鞋1/3以上。 同样的地位、同样的条件,两个地方却有着不同的模式,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两个地方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现状。 完整产业链、世界级的配套服务给东莞制鞋企业带来空前发展的同时,也让东莞在面对转移危机、人民币升值等问题时碰到了更大的困难。从2007年开始的鞋厂倒闭潮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时间回到20多年前,晋江和几乎当时所有的沿海地区一样,这里一样靠走私,充斥着各种假冒伪劣产品……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了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年产量超7亿双,产品60%出口,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这一切,都源于最早为世界品牌代工的产业启蒙。 以前,晋江鞋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接受订单的加工模式。晋江成为世界主要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后,由于掌握着大批OEM订单,有着稳定的客户和利润来源,晋江多数鞋企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 衣食无忧的日子没有过多长时间,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全球经济的气候突然发生转变,一直以来晋江人所倚重的海外市场出现了需求疲软的状况,外销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晋江企业开始发现,中国其实也是个消费潜力巨大且从未被满足过的市场,或许可以学着作些以前上家做的事。在他们的印象里,上家耐克的一双最新款乔丹篮球鞋在内地售价1700元,而在晋江的加工厂里代工生产这双鞋的成本只有150元。整只鞋子都是代工厂制造出来的,差别仅仅在于耐克要先设计好款式、功能,然后冠上(NIKE)标志,是品牌为上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那为什么不“自造品牌”? 于是,觉醒的晋江企业从这几年年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本土品牌”,开始一轮造牌运动。现在,走在晋江,犹如行走在鞋的世界,安踏、亚礼得、爱乐、德尔惠、361°……因鞋业集聚,2001年3月19日,晋江市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四家机构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 和珠三角成规模的工厂模式不一样的是,陈埭镇街头,几乎每一个不起眼的居民小楼都是一家有自己品牌的运动鞋公司。而在东莞,几乎每个镇区都是这样的景象:大道的两旁,一条街上都是本地村民的出租楼房。村民们在自家宅基地上把房子盖到六七层高,再分割成鸽子笼般的单元,廉价租给来东莞谋生的人群。楼与楼之间建得很紧凑,很多楼阁墙面张贴着“对外出租”的告示。 现在,晋江运动鞋的榜样安踏就斥资6000万元,连续3年赞助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并成为CBA职业联赛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361°花6000万元与央视联合打造“娱乐篮球”节目。加上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花费,这两个品牌的单项活动就超过亿元。东莞有自己CBA球队,有自己的篮球明星——易建联,却没有看到有东莞鞋企在这上面做什么文章。
3.裕元VS耐克——制鞋产业案例对比 制鞋业一直被认为是东莞的骄傲。中国特别是广东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和鞋制品出口基地,而东莞又是广东最大的制鞋基地。分布在南城、厚街等镇区的东莞制鞋业,拥有2000多家制鞋工厂,数千条生产线,从业人员高达100多万,年产鞋量占了广东产鞋量的1/3,占全球产量的1/10。 东莞作为世界知名制鞋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拥有世界最大的运动鞋生产企业裕元集团,世界最大的精品女鞋和休闲鞋生产企业兴昂集团、中国大陆本土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华坚集团都在东莞落户。此外,东莞还汇聚了大力卜集团、顺天集团、功盛集团、华风集团等数十家世界知名的制鞋集团,人数上万的企业就有几十家。NIKE、ADIDAS、NB、REEBOK、PUMA、ASICS等世界知名品牌鞋,最主要的制造基地都在东莞。成百上千的鞋类产品采购商、贸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如利威、派诺蒙等也扎根东莞。现在,东莞已经形成世界鞋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方,而越南等地的制鞋业,都要从东莞运输鞋材过去加工。 但是,辉煌的背后一样遮不住危局的来临,东莞通过OEM方式制造了世界最好的鞋,却没有一个自己的知名品牌,是长期以来的痛。进入21世纪后,东莞鞋业开始陷入困境。从2007年底开始,东莞大量鞋厂纷纷倒闭或外迁。 裕元鞋厂,是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一个标志,它长期为Nike、Adidas做代工,现在做成了上市企业,还是一个跨国企业。 东莞裕元鞋厂有员工五万人,属于台湾的宝成集团。宝成集团在中国鞋业有超过十六万制造工人。工厂分布在东莞市高步镇,东莞黄江镇,中山三乡,珠海市吉大工业区等。分别为Nike, Adidas,NB,等生产鞋子。 裕元鞋厂是东莞制鞋业的典范,但与此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一双在国际上售价超过100美元的乔丹鞋,仅仅支付给所以生产这双鞋的中国工人不到2美元。更令人忧虑的是,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对许多东莞鞋企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几乎可以用一场浩劫来形容。 我们再看下东莞制鞋企业的上家——耐克: 全球最大的运动产品企业耐克公司创建于1972年。起初,它只是一家规模很小,随时都有可能倒闭的企业,公司连自己的办公楼都没有。与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体育用品公司相比,耐克属于体育用品领域的小字辈,但它却后来居上,超过了曾雄踞市场的领导品牌阿迪达斯、彪马、锐步,被誉为是“近20年世界新创建的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 30多年以来,耐克鞋一直在全球各地畅销不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耐克公司从总裁到一般雇员,整个系统内的近万名员工,没有一个做鞋的工人。耐克公司不自己投资设厂、不雇佣工人、不购置生产设备,不直接生产一双鞋。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不知名的生产商,要求它们根据耐克的标准体系和设计要求进行生产,最后验收产品,贴上“耐克”的商标,销售到每个喜爱耐克的人手中。 从产业模式上看,耐克是典型的“哑铃式”结构的超级品牌运营商。它没有制鞋车间,但拥有前端的开发网络和后端的营销网络两个最有价值的网络。耐克把精力主要放在附加值较高的设计和开发新产品以及管理与发展销售体系上,具体生产则承包给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的厂家。 耐克公司把具体生产外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不直接生产,就意味着耐克公司不需要购进原材料,不需要庞大的运输车队,没有厂房、生产线和生产工人这些消耗巨大成本的东西。此外,除了生产成本本身问题,因为市场需求的类型繁多,如果所有产品都由自己生产和销售的话,耐克公司的生产成本优势和管理难度必然面临严重挑战。当耐克选择生产外包之后,它就可以选择市场上最好的制鞋厂家作为供应商,让他们按照耐克总部的设计和要求生产耐克运动鞋,还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的需要转换生产基地。 资源都具备,背靠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东莞什么时候能够向耐克这样的上家学习也诞生出一个东莞的耐克?
4.台达VS神舟——信息产业案例对比 在国际IT业界,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订货,都在东莞制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东莞20多年来聚集了世界各地3500多家IT企业。目前,全球5台电脑就有1台在东莞制造,电脑整机配套率高达95%,不少产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 2002年4月,东莞市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为东莞设计整体城市形象,提出了"千年莞邑、IT新都"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IT业成为东莞市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也是招商引资的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东莞IT产业年均增长38.2%。如今,在这块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驻扎着3000多家IT企业, IT业产值已达800亿元,超过东莞工业总产值的50%,电脑产品出口也近东莞出口额的一半。 但是,如此完善的产业链条,却没有打造出一个知名的IT品牌。 我们即使不拿联想、TCL来做比较,即使和IT业中的神舟电脑比,东莞也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企业。 神舟电脑不过是一个做板卡起家的企业,却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神舟是从深圳华强北起步的。华强北是一个“孵化器”。有人这样评价华强北:“它既是中国最大的IT核心商圈,也是民营IT企业老板的‘黄埔军校’。”华强北的一个个三尺柜台,“站”出了不少千万富翁。这些小小的柜台,催生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民营IT企业。 在华强北电子商圈,三尺柜台、一部电话,就是做生意的家当。接电话、搬货的“掌柜”,大都是20来岁的小青年。切莫小觑,也许小小柜台背后,就是一个身价过亿的大老板。这些简陋的柜台,仅仅是其产品窗口而已。而20来岁的小青年,也有可能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三五年后没准儿就成了大企业家。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一条街,这是一种通用、经典的经营模式。这条930米长的街道两侧及拐角处,聚集着赛格、华强、都会、佳和、深圳国际、万商、宏大、远望等10多家超大型电子市场,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商铺逾万家。每个市场,都密密匝匝地摆满了不过一两平方米的柜台。 三尺柜台一本经。不起眼的“店面”背后,潜藏着深圳IT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吴海军,深圳新天下集团董事长,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神舟电脑的掌舵人。有着教授身份的他,当年就在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摆过摊、站过柜台。在华强北,吴海军积累了第一桶金和商场实战经验,后转入制造领域。其自主研发的“奔驰”主板及“磐英”主板,均为中国市场前10位的品牌;“小影霸”显卡连续5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神舟电脑是2001年8月进入电脑整机市场的,2001年8月26日,第一台自产的神舟电脑整机下线,到当年年底,月销量即突破一万台。次年7月,月销量突破两万台。2002年全年“神舟”电脑销量达20万套,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进入全国台式机销量排名前五位,一年走完了别的厂商通常需要六年才能走过的路。到2007年,神舟电脑已成长为中国电脑产业的领导厂商之一,并将业务延伸到韩国、德国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 在今天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神舟做品牌的优势就体现了,据统计,受经济危机影响,神舟今年出口减少60%(约600万美元),但因为开拓了内销市场,营业额却上升了50%(1.25亿元),利润增长了30%(600万元)。 20世纪70年代初,台达电子集团创立于中国台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台达电子由生产单一电子零件的小企业一跃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产品不仅用于计算机信息产品,同时在通讯网络产业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电子及通讯产品零组件、视讯和网络产品的全球主要供货商。台达集团不仅“战胜”了日本厂商,而且还打败了欧美厂商,成为世界头号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世界上最大的零组件厂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业周边产品供应商,并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持续增长着。 有人可能会更我说,台达是台资企业,和自主品牌无关。事实上,我想表达的是,台达只是一个标志,东莞号称生产了全球90%的电脑配件,为什么就不能诞生一个自己的神舟?
5.东莞VS温州——服装产业案例对比 东莞的服装产业也是一大支柱产业。东莞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印染厂,拥有制衣厂1000多家,采取“前店后厂”的营销模式,生产、销售一条龙;形成配套工厂近百家,服装从业人员达40多万;年产服装过亿,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出口创汇9.9亿美元。 据考证,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一件衬衫,就是石龙镇生产的“地球牌”衬衫,据说里根总统当年访华时穿的衬衫就是“地球牌”。 东莞现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印染厂,拥有制衣厂1000多家,采取“前店后厂”的营销模式,生产、销售一条龙;形成配套工厂近百家,服装从业人员达40多万;年产服装过亿,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出口创汇9.9亿美元。 但热闹的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 和珠三角看似热闹的服装加工产业不同的是,温州的服装业先知先觉,从品牌代理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温州服装走出了一条“超越制造”的康庄大道。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一开始是原始资本积累,原始资本积累实现以后,则可顺势进入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到品牌,形成一个完美的曲线。 温州服装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温州开始从贴牌制造中觉醒,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品牌。今天,温州的中国驰名商标已经达107枚,名列全国地级城市之首。而珠三角地区的加工企业,却还是走老路,没有实现持续发展。 今天,服装已经成为温州的第三大支柱产业。走在温州街头,隔不了多远就有一个服装厂。霓虹灯广告上,为温州服装代言的港台明星阵容豪华:任达华、周华健、郭富城……截至2007年底,温州有服装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值400多亿元,国家免检产品17个,中国名牌无数。 繁荣背后,生产、加工能力并不是温州服装企业自豪的地方,温州人的创新在于其品牌经营模式。当广东、福建等地的企业还在忙碌于如何争取更多来料加工订单的时候,温州企业就已经抓住国内消费者对服装从产品消费到品牌需求转变的契机,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后发制人。 一个典型是美特斯.邦威,从首家专卖店1995年4月22日在温州开业,现在在全国拥有超过2000家直营加盟专卖店。在“2008胡润服装富豪榜”中,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家族以财富170亿元,成为服装富豪榜首富。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PPG。 服装行业在传统认识上是一个人员、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几乎每一个知名的企业都是一个庞然大物,比如雅戈尔。但令人意外的是,雅戈尔尽管有亚洲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却没有得到最大的利润空间。 在2007年度赚足眼球的PPG恰恰和雅戈尔的道路相反,如果除去呼叫中心和物流中心,PPG公司内部包括管理、市场、采购等在内的所有员工不到40名。按照PPG的说法,2007年,PPG实现了10亿元的销售目标,这使得成立不过两年的PPG已经在收入规模上数倍于拥有七八年历史的电子商务同行卓越网和当当网,甚至逼近创立近28年、在中国服装行业排名第一的雅戈尔。 作为国内第一家采用直销销售服装的企业,PPG通过广告、目录、互联网和电话呼叫中心,获得消费者的直接订单,原料采购、生产等则全部从外部整合。在2007年9月举行的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PPG获得了长江商学院、北大纵横等联合评选的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 当许多服装企业还在挣扎着为抢配额、抢订单不惜在已经稀薄的利润中再砍一刀的时候,PPG则独辟蹊径,避开了这片厮杀的红海,以黑马速度突破服装市场的边界,杀出一条生存并延伸至快速发展的血路。 当PPG杀入男式衬衫领域,这个领域已经站满了重量级选手,雅戈尔、杉杉、洛兹……都是在这个行业历练已久的庞然大物。它们都拥有了众多原材料生产基地、印染、棉纺、成衣制造、物流中心和销售实体店……后来者似乎无从成功没有任何机会。但结果却是PPG用革命性的模式颠覆了固有格局。 问题是,这种颠覆性的模式能诞生在东莞吗?
6.樟木头VS义乌——玩具产业案例对比 对于南下打工者、创业者来说,东莞樟木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很多人都会坐着火车,在一个叫樟木头的站台下车,然后走进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厂子。 今年10月15日,东莞的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倒闭,近7000名员工面临失去工作的境地。合俊的倒掉,只是珠三角无数倒掉的制造企业之一。在此以前,玩具生产商合俊(Smart Union)还在为美国与欧洲的孩子们制作着玩具;而现在,这个公司却被摘牌清算了。 玩具业作为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对东莞的经济贡献良多,但是近年来,原材料和原油价格一路上涨,国外的行业标准和贸易壁垒也加大了玩具业的压力。 纽约的小朋友乐呵呵地捧着金发芭比娃娃,伦敦百货商店的橱窗里展示着可爱的唐老鸭和米老鼠……这些玩具大多都是出自中国东莞,东莞玩具制造业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玩具制造份额中,中国占70%,而广东占中国的70%,而东莞则又占广东的60%。许多在全球有广泛影响的玩具品牌都入驻东莞,如迪斯尼、芭比娃娃、史努比、蓝猫、小熊维尼等世界著名品牌。 东莞目前玩具生产企业虽有近4000家,但95%是三资企业,近2/3的玩具企业为“三来一补”型,玩具的设计、销量等多由外方控制,而少有自主研发。虎门一家典型的“三来一补” 玩具厂,企业通过从台湾某公司获得美国迪斯尼公司的授权,主要加工、生产维尼熊、米老鼠、白雪公主系列等小玩具,并通过台湾的贸易商出口日本。东莞大部分玩具厂像这样,产品以外销为主,没有任何研发投入,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设计能力,因而除了低成本制造外,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东莞制造”的玩具绝大部分都只是贴着别人的商标飘洋过海,东莞企业只是从中赚取在整体商品售价中占极小比例的加工费。 东莞玩具产业案例凸现着制造业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东莞倒闭都是一些出口的企业,主要像服装和钟表啊,还有织造行业,电子今年业,家具企业尤其明显,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劳动密集的,产品附价价值少,没有科技含量的企业。 与此同时,同样是玩具行业,同在金融危机下,义乌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东莞、义乌为何冰火两重天? 2008年1月至9月,金华海关接受义乌小商品出口报关单21.25万份,集装箱40.4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6.52%和28.38%,增速大于去年同期近8个百分点。今年1至9月,义乌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近1400件和900件,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义乌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娃娃,在一个传统的芭比娃娃身体中,加入一种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嵌入式芯片,就可以实现与人对话沟通。相比以前“不会说话”的娃娃,这种“聪明娃娃”的身价一下子从100元涨到了400多元,出口销势很好。义乌小商品市场内,近85%的商位都有新品上市,促使市场成交日益活跃。 什么成就了逆势中飘红的企业?在义乌有一批小企业,他们的定位与其他不同,不像大多数小企业一样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他们有自己可研发团队,他们会定期推出新产品上市,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他们的订单仍旧没有受到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增加。 为了给义乌玩具企业寻找生存和发展之路,2008年1月,一份由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制订的 《义乌市玩具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呈报到了义乌市相关部门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将义乌玩具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成5部分:战略合作伙伴规划、研发中心规划、品牌化推进规划、产业链整合规划、资本运作规划。 为打通玩具产业上下游,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与浙江大学建立合作,成立了玩具创意中心,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并同时实现成果的转化。协会还与阿里巴巴公司诚信通部门和全球最大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SGS上海通标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抱团作战的方式,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增强议价和定价话语权。组建玩具企业联合采购联盟,增强与原材料供应商议价能力,并控制原料的品质;对下游则组建国内和国际销售联盟。此外,义乌玩具协会还准备连同国内外其他的协会和专业媒体刊物,组建信息情报中心,收集国际国内玩具产业的相关政策、动向、标准的改变等详细资料,及时提出应对建议。建立国际国内知名玩具企业的个案研究机构和国际贸易壁垒研究及预警机制等等。 如今,风雨飘摇的东莞玩具制造业是否可以从义乌经验中寻找到一些启发?
7.松山湖PK深圳科技园——科技创新案例对比 松山湖是东莞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个尴尬的话题。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范围72平方公里,定位方向先是高科技产业,意在引进高科技企业落户生根,尤以引进世界500强为傲。后修正为研发基地,修建于2002年,是东莞倾力打造的科技新城。 松山湖从硬件和环境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亚洲一流,据说深圳市长许宗衡亲临考察后大为震撼。 我曾经去过几次松山湖,白天进去的时候一样“大为震撼”,但是当我晚上从那里出来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就靠这个地方,不要说亚洲,就是连深圳也竞争不过。我出来的时候,诺大的松山湖,一片漆黑,连路灯都看不到,这样一个“鬼城”如何承担起高科技发展的重任。 现在的结果和我预期的差不多,据说,时至今日,松山湖引进的华为等7家企业,全系来自深圳。松山湖这个鸟笼,设计立意高妙,却形同空笼。偌大的园区内,企业屈指可数。这块水清草绿的园区,俨然一个精心装饰的超级大花园。然而园内却是冷冷清清,建园七年来,其研发中心仅孵化出七项专利。以至于3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东莞调研时,非常不满意。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问“为什么松山湖有那么好的环境,高新项目却引不进来?”。 据媒体报道:东莞科技局官员诚心诚意从上海请来的四位IT精英最终只停留了半年时间,就无奈地撤离了,初创企业也散了伙。这个结果让当地官员也是始料未及。为了留住这些高科技人材,东莞市政府给予了优厚的政策,比如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极其优惠的税收,资金扶持等等,他们居住在松山湖,不但景色美,而且工作的硬件环境不输与亚洲任何一个高科技园区,甚至比起硅谷,也逊色不到哪里。可是,所有这些,偏偏留不住这四位,非但如此,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感觉“比上大学还苦”,刚到东莞几个月,其中一位技术初创人员执意要回上海,理由是他受不了这种除了工作就只能联机打游戏的生活,接着剩下的几个骨干的心也散了。他们抱怨说,“即使说我们不需要这里有歌剧院、艺术馆,但最起码,要能有些小书店,买到自己想看的书,有小咖啡屋,跟朋友有地方坐,有个电影院,偶尔看看大片……可东莞就是一片文化沙漠”,对于东莞久负盛名的夜总会大酒店等“娱乐产业”,他们觉得毫无吸引力,“太庸俗了”,于是拔腿走人。 东莞99年和深圳首届高交会同步举办电博会,到今天,深圳高交会风生水起,东莞的电博会却依旧处于尴尬的状态。松山湖号称引进了华为,能带来500亿的GDP,但华为进驻的不过是手机的制造工厂,只过不是深圳无法容纳这样一个庞大的生产基地所需要的土地才轮到东莞。 发展高新科技不是有钱有地就可以发展,更多是一个地方的创业文化。硅谷不过不是因为梦想和机制就不会有今天,深圳如果不是城市梦想的魅力也难以想象能诞生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企业。 东莞要发展高新科技,在目前可能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困难,即使在未来借助发达的交通能够网络使珠三角一体化的时候,东莞也需要靠加强创业文化和创新体制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新科技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