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英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由在《管理哲学》一文中最早提出。他认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具有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并认为这些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社会责任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最早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将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 上述两个概念用到了“应该”和“必须”两个词语,从中可以看出,履行社会责任是任何一个企业的“义务”,这里的“义务”不仅仅指法律层面,还含有道德层面。 社会责任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9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从笼统到具体,从最初的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到今天的企业应当承担哪方面的社会责任。 现今社会责任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其中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另外企业还应当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几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在每一阶段社会责任的履行同企业发展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在创业初期,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生产能力较弱,偿债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强,投资项目风险较高,同时还面临着产品的研发等问题。在此阶段,企业不会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因为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的成本大于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且企业也没有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虽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放弃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眼前。在创业初期企业可以只履行那些法律层面上的责任,比如保证产品质量、保障员工工资按时发放、不污染环境等等。 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组织结构和流程相对正规,管理体质比较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系列,产品市场份额相对稳定,竞争能力逐渐增强,业绩增长速度加快,盈利能力较强,企业在经营之外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有能力和欲望来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达到扩大销售额的目标。此时,履行社会责任同企业发展是同向的,增加履行社会的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可以在法律层面之外履行一些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如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款、给学校和贫困地区捐赠产品和服务等等。 在成熟期,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结构和管理能力都是最完善的。但产品市场份额趋于稳定,原有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生产能力出现过剩,成本上升,企业效益开始下降,企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渐渐淡薄,企业热衷于通过兼并和扩张来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在成熟期的后期,大部分企业由此走向衰落,也有极少数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进入持续发展期,实现永续经营的追求。此阶段中,履行社会责任同企业的发展是同向关系,因为对外履行社会责任会给社会一种企业经营仍处于一种较好状态的印象,从而增加销售。如果企业此时放弃原来在成长期履行的除法律层面以外社会责任,市场就会做出反应,这种负面影响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如品牌受到市场的漠视,销售额大幅度的下降,如果放弃社会责任的履行会严重的得不偿失。 社会责任之所以会被提出来是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社会财富。虽然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履行社会责任给其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就企业整体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增加企业的盈利。所以,从长远看,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持续发展。 (本文转自博奕方略管理咨询机构社会责任研究员李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