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渭南樂康公司奶粉三聚氰胺超標事件中,有10噸問題奶粉被銷往廣東,雖然此案已逮捕了3名犯罪嫌疑人,但如今又出了蹊蹺事:廣東真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由陜西省渭南市產品品質監督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上記錄,三聚氰胺項目的檢驗結論為“未檢出”。(2月9日《南方都市報》)
到底是被收買,還是工作疏忽,渭南質檢所對三聚氰胺超標的奶粉開出了“通行證”?原因可能並不重要,這不僅因為,所有的原因充其量只是一種說辭,更重要的是,不論是什麼樣的原因,也都只是為了說明一點,那就是在這一輪三聚氰胺事件中,監管部門依然身體力行地參與到毒奶粉的鏈條中來。
每一袋問題奶粉的背後,都有一個“渭南質檢所”。關於三聚氰胺,這是我們所能想到的唯一真相。從2008年那個奶粉迷離的秋天,到這一輪的問題奶粉風波,真正讓公眾感到如患結石一樣疼痛的,正是監管的失序與失范。三鹿奶粉那頂“免檢產品”的帽子,三鹿事件中相關部門在輿情洶洶之下長久的沉默,以及此番風波中,相關部門對“上海熊貓”、“陜西金橋”等問題奶粉出現後秘而不宣的查處,即在於此。
三鹿事件以來,我們見證了“結石寶寶”、高官去職、行業震蕩,直至《食品安全法》的出臺。但是在經過了這麼多的悲情與疼痛之後,一切真的得到了改觀嗎?儘管《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檢驗、資訊公開等都做了專門的規定,但是當我們已經步入“後三鹿時代”,“渭南質檢所”為何依舊悍然出現?
因此,只有監管部門讓公眾放心,那麼食品安全才真正能讓公眾放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渭南質檢所”這只麻雀需要被認真解剖,因為我們應借此,來找到一些地方的監管者為何一再成為食品安全之禍首的深層原因,找到《食品安全法》不再淪為一紙空文的機制口令。(楊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