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哀悼日:国家在哀恸中,意义不只悲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1 09:5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一个国家都沉浸在哀恸之中。这是我们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代表国家形象的国旗面向死难者的低首,正是一种对人民及其生命尊严的必要的国家态度。“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大地的废墟之下,我们希望救援依旧“不抛弃不放弃”;面对涂炭的家园,我们希望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重建;面对生命的悲伤,我们希望每一个死难者都能拥有一个真实的名姓。

举国哀悼:纯净情感 凝聚共识
南都社论 

    今天,一个国家都沉浸在哀恸之中。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这是我们第二次动用国家的力量,对生命表达最高的尊重。“当国旗徐徐下降时,每一位罹难者的尊严冉冉升起”,“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全民默哀三分钟等一系列活动,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了这种公共仪式的价值。

    其实,这样的公共仪式决不仅仅是为了逝者。“死者长已矣,生者何堪?”当我们低头默哀,当我们饱含热泪,当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在公共仪式中肃然时,既是祭奠死者,更是为了生者。逝者需要祭奠,国殇需要铭记,幸存者的情感需要一种公共仪式进行安顿,这就是举行全国哀悼活动的意义。当然作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表达哀思和安顿自己的方式。作为新闻人,我们相信我们和所有同胞站在一起。我们更相信,经过全国哀悼日的洗礼,这个社会每一分子的情感会更加纯净,在大难中凝聚起来的共识会更加坚固。

如同这段时间我们耳闻目睹的,一场地震把不同地域的人们连在了一起,他们用身体拥抱用心灵温暖。这是空间上的接近,而全国哀悼日这样的公共仪式,则是在大难之后,使人们的情感连在了一起。

    纯净人们的情感,凝聚社会的共识,正是公共仪式最重要的功能。一位人类学家曾经说过,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连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全国哀悼日作为一种公共仪式,它就是最好的“相互连结的意象”,因为当你行动时,你明确地知道,共同体内所有人都在和你一起行动,你于是不再觉得自己孤独而又无助,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你会第一次切实感知,你是社会中有机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国家不再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你能够触摸能够感受到其脉搏跳动的“现实的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如何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奥秘全在于此。

    不要让个人疏离于社会,疏离于共同体,这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共同体的责任。大凡公共仪式,一般都由国家发起,但这样的仪式能否起到加强公民国家认同的作用,则端看其是否呼应公民的期待。我们看到,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组织的公共仪式,民众均以切实的行动给予了最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国家和民众在两次灾难面前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一方面,这表明大难之中国家和民众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呼应民众期待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这对日后国家和民众形成良性互动,也许不无有益的启示。

    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要变成“现实的共同体”,需要不断使用和改进各种方式唤起公民的国家认同。设立全国哀悼日,我们找到了一个,以后应该还会有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就当前而言,这个共同体内的每一组织、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最大的共识,这种共识会有力推动我们融入到国家的进步历程中去。

向逝者致哀 向生者致敬
新京报社论

    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悲伤像雪一样飘洒在那片高原上:截至4月20日下午17时,青海玉树“4·14”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这是一个悲怆而肃穆的日子:国务院4月20日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就在今天,玉树地震遇难者“头七”之日。全国举哀,山河失色。在一片沉重的灰黑之中,这是无须隐忍的哀痛,更是不必压抑的哭泣。那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可能听不懂你的语言,但能读懂你的悲伤;那于灾难之中骤然远去的灵魂,哪怕我们曾经缘悭一面,但在此刻,你地下有知,在天有灵,依然与我们同在。所有国人,此时此刻,当有一恸。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这是第二次,我们以全国哀悼的形式,使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哀,使国旗可以为死难平民而降。一些更大的灾难,总在让我们于不能直面处直面,于不能承担处承担。但是因为我们可以歌哭,可以志哀,因为所有以生命名义的低首,必然寓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所以我们更能从苦难中汲取坚强的力量。 如果说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我们更需要有一种举国同悲的表达;如果说死难者以死难的方式来赐福生者,那么幸存者必应以哀悼的方式领受祝福。 当国家或政治能融入到对生命的感知中,国家哀悼也就洋溢了圣洁的人性之光。在发生重大灾难造成重大伤亡后,为死难者降半旗志哀,既是《国旗法》之庄重规定,更是国际通行规则。国家因为拥有她的人民而强大,国旗因为对生命的护佑而鲜艳。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从来不是先有国家才有人民。而是人民缔造了国家,书写了历史。国旗之神圣,正是因为它从来不是无情之物。

  代表国家形象的国旗面向死难者的低首,正是一种对人民及其生命尊严的必要的国家态度。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灾难来临,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用泪水表达哀痛。大地的废墟之下,我们希望救援依旧“不抛弃不放弃”;废墟之上,我们希望灾民的心理及生活能得到更好保障。面对涂炭的家园,我们希望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重建;面对生命的悲伤,我们希望每一个死难者都能拥有一个真实的名姓。

  而在今天,我们更希望一种对人民及其生命尊重的国家态度,能真正成为制度化的公共行为。我们最终无法免于面对更大的灾难,但生命之尊严与人类之进步,却可以凝结成为制度之文明。

  作为国家良知以及公众情感表达之重器,国家哀悼应当拥有制度化的设定与保障。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国哀日之后,曾有专家表示,国务院举行全国哀悼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开始,非常值得肯定,是政府在人权、人性问题认知上的重大进步。当这样一种认知与进步,在对玉树死难者的哀悼中,再次得到确认与巩固,它事实上也在为法定化国家哀悼制度做探索与准备。

  向逝者致哀,向生者致敬。愿玉树不倒,愿中国坚强。

哀悼日的意义不只是悲伤
中国青年报社论

    今天是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的第七天,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4月20日17时,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已夺走2064位同胞的生命。在这一天我们举国哀悼,共同送别我们逝去的同胞。也许你还记得,在2008年,我们也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举国鸣笛,为在汶川地震中的逝者送别。

  国家哀悼日承载了多少意义,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我想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告别灾难的仪式是对灾区的幸存者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让他们自己真正去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这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面对事实,才能真正恢复过来。其次,哀悼日仪式对于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珍视生命、活在当下。

  青海玉树的时钟定格在4月14日7时49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那些逝去的同胞和你我一样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但就在死神降临的那一秒钟,有多少人的生命时钟就此停止,有多少人的一生从此改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无常——倘若那样的天崩地裂就发生在你我自己脚下,结果又会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次灾难的幸存者。如果死里逃生的是我们自己,那么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将是怎样?从死神面前回到人间,空气可能变得格外清新,每天的阳光都更加灿烂,我们再也不会轻易浪费生命中的每一秒。

我们总是事过境迁再后悔原来错过了那么多生活的美好,从而唏嘘不已,于是生活就由一个又一个的遗憾连接起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中少一些遗憾?不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度过,把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个旅伴。所谓“活在当下”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简单说就是“该吃饭时专心享用菜肴,该睡觉时便全心休息”。有人会说,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生活嘛!果真是这样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还在想着其他事情,睡觉时不知为何人何事辗转反侧,应该负起家庭的责任时却又三心二意地“梅开二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活着”罢了,距离“生活”却相去甚远,如果生命就在此时结束,你会不会因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生活而后悔和遗憾?

  当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许都会抱怨社会和工作的节奏太快,没有给我们那么多机会去享受。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把人生归纳为几个阶段:第一是“骆驼”的阶段,千辛万苦地努力去满足社会对人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在这个阶段挣扎;第二是“狮子”的阶段,即“要到自己想要”,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憧憬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誉和更高的个人价值。也许现在正在青海玉树灾区第一线、不求回报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李连杰,就属于人生的这个阶段。在经历了印尼海啸的生死考验后,李连杰完成了一个从“功夫皇帝”到慈善家的转变,同时他正在回归尼采所说的人生第三阶段,即“婴儿阶段”。李连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句古话:“人人皆有如来本相。”

  有人质疑,李连杰是在作秀。实际上对于明星做慈善是“作秀”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即便是“作秀”,又怎样呢?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秀”着吗?如果做慈善也是在“作秀”,我们不妨都秀一秀。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秀”,这个世界会更好,不是吗?

在举国哀悼的这一天,我们满怀悲伤与沉痛悼念逝去的玉树同胞,因为我们同根同种,骨肉相连。但是悼念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悲伤,还警醒生者珍惜生命、活在当下。这,也许就是灾难给予我们的布施吧。

哀悼日 表达我们共同的哀伤
齐鲁晚报社论

    今天是全国哀悼的日子。

  国旗半落,心绪低迷,只有这种最庄严的形式才能深切表达我们对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之情。

  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已经表现出了任山崩地裂而巍然屹立的坚强,现在需要安静地宣泄内心难以掩饰的悲伤。因为,脊梁是挺拔的,而心是柔软的。无情未必真豪杰,突来的地震夺去了数千同胞的生命,却不能断裂人间的真情,那些奔走在风雪中的救援者,那些为地震灾区慷慨解囊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爱到极致,才有深沉的悲伤。

  继汶川地震哀悼日之后,国旗又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两次降旗,形式是一样的,目的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国家对公民生命的尊重。如果说,汶川地震后的降旗志哀激活了沉睡的国旗法条文,这一次为地震遇难者下半旗,表明国家表达对公民生命的尊重常态化了。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尊重生命的尊严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这种观念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常识。被困在王家岭煤矿之下的矿工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国家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体现的正是现代国家全力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责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正是对这种理念的生动表达。一个公民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就来自于国家对公民的这种责任和义务。

虽然逝去的生命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我们需要用简朴而崇高的礼仪去祭奠死难者。全国哀悼,集体释放悲伤,这种共同的情感将把整个社会连结成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在抵御外侮的时期,中国人曾经共筑血肉长城,在和平时期,这种全民的团结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共同体的稳固,不只依靠物质利益的交往,更需要共同的情感纽带。多元社会固然存在着利益分化,但是当风雨袭来时,全体民众其实仍然站在同一个屋檐下。

  今天,我们沉入悲伤,既表达了对死难者的缅怀,也将再次凝聚全民的力量。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无论民族,不分地域,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从国家主席到民间志愿者都奔赴到抗灾第一线,“同人民在一起”的声音亲切又温暖。灾难之前,我们在一起。一个民族能做到这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

  今天,一起释放哀伤,明天,我们依旧坚强。

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
南方日报社论

  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难才能被战胜;只有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当我们也面临无法预计的灾难时,别人也才能伸出援手。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难才能被战胜;只有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当我们也面临无法预计的灾难时,别人也才能伸出援手。这就是守望相助,这就是人心温暖人心。我们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国人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国人的尊严,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尊严。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2010年4月14日,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灾难史册中。汶川大地震的震殇尚历历在目,玉树大地震的哀痛又接踵而来。这是玉树人的不幸,更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此时此刻,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长幼,全民族静默,全民族哀悼,全民族为那些逝去的人们祈祷,为生还的人们祝福。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

  我们都是玉树人。因为我们的心,与玉树的心跳动在一起。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青藏高原的屋脊上,是我们的同胞遭受地震所带来的家园倒塌。家园倒塌了,但我们的天空没有倒塌,我们的精神没有倒塌,我们的民族意志没有倒塌。只要精神尚在,意志尚在,无论再大的天灾,我们也一样能够战而胜之,我们一样能够恢复昔日的家园,让灾区重现勃勃生机。我们不仅有意志、有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祖国做支撑,有了这样的支撑,有了科学的调度,有了人民无私的援助,有了现代公民社会的茁壮成长,没有什么苦难能够挡住我们,没有什么困窘能够让我们停止前进的步伐。

  我们将继续前进。灾后重建工作纷繁复杂,特别是玉树身处高原,许多沿海和内地的援建队伍可能会遭遇到高原反应的烦扰。但为了玉树人民能够早日从震殇之中走出来,大家形成救援梯队,一个队伍、一个队伍地相继参与救援,你不行了,他顶上,他不行了,还有后来人顶上!由于交通不畅,部分藏民又不懂汉语,灾区救援工作的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汶川大地震,而且存在很多可变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优势,尽一切可能恢复灾区秩序,尽一切可能帮助灾民尽早重建家园。我们相信,只要玉树有需要,全国人民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玉树因震灾而逝去的人们已经远去。玉树当地的僧侣还按照宗教习俗为他们做了法事,在这场灾难中,大批的僧侣积极参与救援,他们用行动向外界展示,在灾难面前,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大家身为中国人,都要尽一分身为中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志愿者们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之于中国的可贵,香港义工黄福荣舍身救人,感动了香港,感动了祖国亿万人民。“只要能救人,我们就干!”这是志愿者们发出的响亮口号,黄福荣只是他们中间的一名杰出代表,更多的人,仍然在灾区克服重重困难,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服务。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的部队迅速开赴救援现场,没有工具,用手刨,只要能救人,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顾,大灾大难再次检验了人民军队保卫人民的铁的意志!他们,都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远方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玉树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在地理上离广东很远,但广东用行动表明,我们很远,却又很近。广东应急救援队伍从接到出动命令到队伍集结出发,仅用1个小时40分;从广州登机到顺利抵达玉树灾区,仅用不到16个小时就完成了3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他们路途最远,却是第一支到达玉树灾区展开救援的队伍,也是他们,救出了第一名生还群众,这是全国各救援部队第一次救出生还群众。同时,广东的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玉树,迅速展开集中式、全景式报道,用他们的笔头和镜头及时向外界通报灾情。为什么广东能够如此?全在于广东改革开放得早,既敢为天下先,又善为天下先,既勇于开拓,又勇于担当。广东人民用行动证明:玉树有多远,广东人民与玉树人民的心就有多近。

  胡锦涛总书记在玉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新家园,会有的!新校园,会有的!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无论大江南北,抑或长城内外,全国人民心同此刻,因为灾难不仅让我们感同身受,更让我们懂得: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难才能被战胜;只有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当我们也面临无法预计的灾难时,别人也才能伸出援手。这就是守望相助,这就是人心温暖人心。我们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国人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国人的尊严,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尊严。灾后的重建工作刚刚开始,千头万绪,困难不小,需要我们的援建队伍挺住,需要我们的玉树人民挺住。挺住,是为了重现美好的生活,挺住,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是我们缅怀逝者的日子。今天,我们要为逝者送去祝福,为生者送去呵护。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玉树的人们还将继续他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玉树人民及早从震灾的阴影中走出来,如何帮助玉树人民利用好全国救援、重建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以及制度,通过汲取全国的改革智慧、改革经验和改革精神,形成“造血”机制,使玉树能够从废墟中崛起,在高原上屹立,再造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

  在哀悼活动中凝聚生命的力量

  京华时报 魏英杰

  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今天全国举行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两年前的2008年5月19日,许多人生平首次参与全国哀悼活动,痛悼汶川大地震遇难者。这也是国旗第一次真正为普通公民而降。

  今天,全国人民再次走到一起,向玉树地震遇难者志哀。面对突如其来的又一场地震灾难,念及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悲恸心情实在无以言表。此时此刻,通过下半旗志哀的公共仪式,以国家的名义哀悼死者、告慰生者,适足以表达人们的浓浓哀思。这样的公共悼念仪式固然越少举行越好,在必要的时候,却不可或缺。

  犹记得,2008年5月19日那天午后,我从单位走到马路边,参与全国哀悼活动。当时间指向14点28分,只见路口红绿灯全部显示为红灯,所有车辆都停了下来,大多行人也都停住脚步。此时,所有车辆陆续鸣笛,震耳的汽笛声响彻天空。红灯下,交警手托警帽,低头肃立。在那一刻,天地肃穆,万物同悲。这是人们平生所未曾见的集体哀悼场面,回想起那几天所见灾难景象,想起那么多同胞身处巨大悲痛之中,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天晚上,我们还自发地在当地的广场上举行哀思活动,许多人主动前来献花、点蜡烛。后来才知道,全国许多城市也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哀悼活动。整个中国的上空,已为烛光所照亮,遇难者前往天国的路,或许因此也变得不再那么灰暗。这样的全国哀悼活动,既是在悼念遇难者,也是在抚慰幸存者,对许多人来说更是形同一场生命的洗礼。

  举行这样的公共悼念仪式,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同样是一场尊重公民生命权的洗礼。“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人所组成的,每一个人在这个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言而喻,每个人的生命权都必须得到国家的切实保护和尊重。在某种意义上,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也是在提醒执政者切记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职责。在许多时候,天灾往往难以避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任由天灾肆虐,践踏生命。每当灾难来临,政府除了全力以赴拯救生命,还当以必要方式对遇难者表示哀悼,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

  为重大灾难遇难者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这不仅是百姓的共同心愿,也是一个国家尊重生命、以民为本的体现。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为地震中的遇难者,也应为在其他特大灾难中的遇难者举行哀悼活动,下半旗志哀。这也就是说,对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事故和自然灾难,例如空难、矿难、洪灾等,我们是否应考虑举行全国哀悼活动,或者下半旗志哀。对于后者,现行《国旗法》已作出相关规定,但对于如何启动和举行全国哀悼活动,目前尚无具体规定和操作细则。经过这次全国哀悼活动,惟愿为特大灾难遇难人员举行全国哀悼活动,自此得以纳入法律规定,成为一个法定的国家仪式。

  让国家意识与公民意识、真情与关爱、执着与坚守、信心与尊严在震后重建中凝聚,在哀悼活动中传递,成为一种不屈的力量,支持我们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发表于 2010-4-21 10:46:15 | 只看该作者
向逝者致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11-23 22:28 , Processed in 0.1651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