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生代农民工 见证中国大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0 22:0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句出自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即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是第一次出现在高层政治文件的新鲜词语。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这部分青年农民必然要大量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国家政策好,这个趋势会更快、更健康;不管将来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

  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文明史几千年,人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历史不过几百年。这几百年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规律有两条,—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二是工商业迅速成长,使农业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两个趋势之所以发生,与劳动者追求高收入、向往更好的生活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保持比较高的平均报酬,才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年轻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年轻人敢于冒风险,较之年长者,他们预期改变自己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更大。年轻人因此敢于摆脱传统生活方式,去领略城市相对自由的生活。

  总体看,几百年的人类城市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率,提升了生活品质,还为民主政治创造了更坚固的基础。人口集中起来以后,社会分工得以深化,市场容量得以扩大,一批仅仅和城市经济相关联的产业得以发展,使城市社会经济生活远比乡村丰富多彩。

  城市经济还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装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有了现代生产手段和相对多的土地,成为现代专业农民,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人类食物获得的成本大大降低,食品变得相对廉价,人类不再为吃饱肚子发愁。

  城市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人们依靠专业技能相互依存,不再依靠宗法关系相互约束,一整套旧的人身依附观念被抛弃,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城市经济依靠现代金融体系运行,货币对人的衡量放大了人和人技能上的差异,智力的创造力更显得无限广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

  所有这一切对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即使是现代发达国家,农村的年轻人仍然向往城市。年轻人奔向城市,就是拥抱自由,实践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大量人口,特别是大量年轻人流入城市,会不会影响农业发展?短期看好像是这样,但从_中长期看,农村人口减少以后,农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效率会提高,农民收入会增加,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有文化的劳动者留在农村务农,已经出走的劳动者也可能返回农村务农。我国一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这种情况。

  正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理解,我们应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留居城市、放弃农业和农村生活持欢迎态度。这—批人,是中国社会经济大转变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政府应帮助和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他们的梦想实现之时,也是中国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新生代农民进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因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据此判断,我国的农民工的主体也是新生代农民工。

  从我国国情看,大量农民陆续进八城市,有诸多积极意义。

  国家每年花巨资建设新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总要好转,农民还需要进城吗?的确,国家近些年的确为农村建设花了不少钱。单农村交通一项,交通部就有一个“五年千亿工程”,还有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从更大的方面说,国家几十个部委级单位有100多个“工程”、“计划”,用来支持农村发展,近几年每年都在几千亿元之上,说起来力度的确很大。农村面貌的确有了变化。但是,即使如此,农,民还是往城里跑;甚至农村道路修得越好,农民跑得越快。为什么这样?原因也很简单。我国农村五六十万个村庄,要把每一个村庄改造得像城市一样,至少要投入30万亿元左右,这个钱国家投不起,农民更投不起,而且即使投得下去,也极不经济。近5年之内,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大大超过农村,其中公共投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农村经济发展还是跑不过城市。所以,让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待在农村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是一句空话。只有靠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剩下少许村庄和少数专业农户,农民富裕水平达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才能谈得上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化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亿五千多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到城市经济领域,在当地实现转移的约一亿八千多万劳动力,即使如此,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仍然接近50%,考虑到中国农业技术提升的潜力,这个数字还要更大一些。隐性失业意味着农民的劳动时间短。粗略估计,中国种粮农民总的工作日和城市职工的加班时间一样。调查可以发现,农民内部收入的高低与农民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在华北平原,如果一户农民种植10亩大田作物,一年两季,每年的劳动时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到两个月。他们的收入总量不多,但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和城市体力劳动的报酬差不多,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劳动时间长的主要是养殖农户以及从事蔬菜、水果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农户,他们的收入自然会高出种粮农民许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和养殖户的收入高,也是因为他们每年的有效工作日比一般农户要长许多。按这个分析,要让农民致富,就必须让农民增加劳动时间,接近充分就业,而城市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不要担心中国城市的容纳能力

  关于城市化问题,有人除了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以外,还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城市就业机会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应不足,都不允许城市化速度太快。我以为这种疑虑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量,只是这种城市化不是很扎实,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没有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这个速度的确不算低,超过了美国城市化最快时期的速度。按我的测算,如果继续保持既有的趋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2年达到70%,城市人口在大部分年份每年增加1600万左右,农村人口每年减少约1200万左右,峰值是1357万。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则城市人口每年增加约2000万,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500万直至1600万。这个速度我们的城市能承受吗?

  按前面的假设,到2052年,我国城市就业增长率从2,7%会下降到1,6%,平均年递增率为1,7%。这个时期我国的GDP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每年按9%算,那么,国民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弹性平均为0,190这就是说,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只增长0,19个百分点。让我们看看美国的情况。美国1919年—1957年就业增长率平均为1,89%,扣除物价因素后,GDP实际增长率3,94%,弹性值为0,48。这就是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国民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是中国的2,53倍!我们很

  难用中国比美国科技进步更快来解释这个巨大的差异。我倾向于按中国人的劳动时间过长来解释这个差异。由我领衔的课题组的农户调查(10个省的约1000个农户)表明,80%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每周在50小时以上,超出标准工作时间20%以上。粗略计算,如果城市职工普遍这样超时工作,意味着全国减少600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按照美国国民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的速度还可以更高,城市化率每年可提升到2,5%以上!这难道还能说我们的城市缺乏就业机会吗?

  说中国城市缺乏土地,因此不能快速城市化,更缺乏依据。我们知道,1平方公里1万人的人口密度,是花园式城市的标准。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在2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常说没有土地的东部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西部还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也只是1平方公里1万人。我的测算表明,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这些事实表明,我国城市利用现有土地还可容纳1倍以上的人口!此外,我国现在农村村落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3,3%,而日本的同一数据在1954年是6,8%。我国村落占地17万平方公里(包括村庄内企业占地)通过有计划的村庄整理,至少可节约1亿亩土地,城市扩张怎么也用不了这些土地。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体制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导致土地的巨大浪费。以上世纪80年代的数据做比较,我国GDP每增加1%,所占用的耕地是日本同一数据的10倍左右。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在太差。

  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市民都买不起房子,难道农民进城能解决居住问题吗?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按前面的测算,我国今后城市新增人口需要500万套住房,按每套房子50万元价格计算,需要资金2,5万亿元,而2009年我国住房市场的总规模是6万亿元!其中包括了住宅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事实上,在中小城市,一套住房的价格在20万元左右。我在山东省的调查发现,若不考虑地价,农民按照政府的规划在小城镇建造一套独栋房子的费用仅仅15万元,其中还包括了住宅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因目前城市的过高房价,别说农民不能进城,连城里人也要跑到农村去。我相信,政府有所作为,房价一定会降下来。

  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城市化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算冒进。

  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市民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了我们一个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明确信息。推进城镇化,不仅要积极,还要稳妥,二者必须兼顾。由文件提出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将采取措施克服城镇化的难点问题,确保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国家将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为城镇化推进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国家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可以预见,这些工作的逐步展开将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开辟一个全新局面。

  今后几年里,除了中央已经决定要出台的政策以外,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我认为还必须有几项关键措施。

  第一,一定要把城市房价降下束。

  第二,要下大力气解决劳资关系问题。

  第三,进一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作者:党国英
来源:《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6-26 07:41 , Processed in 0.1469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