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不久前南方沿海某省因外地人引发的冲突事件,以及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到底为何发生?有人将其归咎于谣言,如果一条谣言能够燃爆积怨,那么我们更应当追问的是积怨何来,而不是仅仅去声讨造谣者的不法和不道德。有人将其视为管理问题,认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不力导致了关键时刻的失控,或许,更用力的管理可能导致更糟糕的后果。亦有人提出族群文化冲突的说法,基层组织执法混乱的说法,等等。事实上,看似不搭界的户籍制度改革,却恰恰是类似事件的祸根之一。 用户籍制度的视角观察,中国人只有四种:城里人、乡下人、本地人、外地人。改革开放之前,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尤为明显,通过入伍、读书、招工等有限的几种方式跳出农村,这成了许多农村人的梦想。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民工大量从内地向沿海、大城市流动,户籍制度下的人群分割新加入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分野。在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也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说法,但那只使用在出差、旅游等有限的场合。到今天,本地人和外地人已经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但他们之间的区别又是如此的泾渭分明。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外地人-本地人的区分模式,早已取代了城里人-乡下人的传统分类方法。
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不是谁更聪明,谁更健壮,谁更敬业这样的竞争性指标,全部的秘密只是一个薄薄的户口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户口决定命运。因为生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一个人就能够以本地人的身份获得入托、入园、读书、升学、就医、就业、低保、住房、入股、分红等等好处和便利。一旦身为外地人,他们可以在本地流汗出力交税缴费,但是他们和他们的配偶、孩子并不能享受上述诸般好处。一些城市在沾沾自喜地发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的时候,在宣布发放财政红包的时候,户籍之外的人口毫无例外地并不会被提及。
现有的束缚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必须改革,这样的呼声一直不曾停止。但是,喧嚣与争论远远大于实践步伐,在改革停滞不前的同时,各种要求维持现状的声音并不低调。明明知道户籍难题的根源在于附着于户口本背后的利益,明明知道釜底抽薪之策就是弱化和去除这种利益关联,但是举凡购房、购车的管制措施,又往往不自觉地与户籍挂钩。于户改而言,这何止是停滞,其实是倒退。一些城市以户改之名推出的措施,比如积分入户之类,名义上说要松动户籍,其实同样是在暗暗提高户籍的含金量,不过是将户改异化为人才招徕之类急功近利的工具。
基于利益所产生的惰性,导致户籍制度不仅没有松动,却在某些城市被暗暗加强,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对外来人口进行管制和盘剥的工具与借口。在这样的制度安排,甚至是制度变异之下,外来人口将如何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没有融入,就只能是日渐积累起来的挫败感、屈辱感。传言不过是导火索,破坏的能量一直在暗暗积累,一切不过是时间问题。真正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到了必须推进的时候,向外来人口开放分享权利的大门,接纳他们进入和谐相处的天地,这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舍此,进一步强化管制之类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