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原载《IT经理世界》 作者:脱不花妹妹 最近,我身边几个公认品位最挑剔的朋友,都在微博上眼泪汪汪的赞美一个叫做《中国好声音》的电视节目。为了避免失去共同语言,作为一个没有电视机的人,我也不得不后知后觉的趴在电脑上补课。一看之下,乖乖,不得了,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一下。
我不是电视专家,无法从电视制作的角度来谈什么观点。但是,我认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走了一条很不一样的道路: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档用互联网的逻辑来制作的电视节目。为啥这么说呢?您看,这个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差异点主要在三点:自组织、反权威、不装逼。
自组织:主持人靠边站。节目用了浙江台的头号小生华少做主持人,但是仅限于口播赞助商和做后台花絮,节目主要环节,主持人完全消失,选手和导师直接交火,短兵相接,越玩儿越HIGH。导师之间也有基于自组织的角色分工:刘欢扮演团队中的带头大哥走理性稳健路线,庾澄庆其实是一个隐形的主持人负责推进流程,那英是团队中冲动感性的动态元素、负责不断打破台上台下的距离感,杨坤则是团队中的“二逼青年”表现出一种执着的进攻性。
反权威:不仅主持人被蒸发,在国内选秀节目中历史上第一次,导师处在了被选择的位置上,而选择权则交给了选手前提只需要你真的是好声音。观众的观感也是这样的:我问了很多人,除了看选手唱歌,第二大乐趣就在于看四大权威导师之间互相挤兑挖苦,争取选手。权威要向选手行示好、邀功、收买等等之能事,只为了争取选手加入自己的阵营。连观众也有相当好的信息优越感: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和了解选手的整体情况,但是导师则看不到啧啧,我们比权威知道的真相还多。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栏目至少在表现形式上还真是充满了民主精神。
不装逼:第二期节目里有个唱电游的女选手,穿了身古装带了个挡住脸的帽子出场,没张嘴呢我就判断她肯定不能成功。为什么?因为她的这身造型和这个节目的调性完全不合:太装了。这一点,即使导师是背对舞台的,也会有气场上的传导。与之相反的就是第一期那英和辽宁女孩那段儿赤脚大仙的表演,完全可以成为这个节目的宣传片。在这个节目里选手不装逼,把包装、造型的程度降到最低;专家不装逼,没有专家范儿、没有耍酷范儿,很少做技术上的点评和批评,极强的参与感和真性情,所以落选的选手恨不得比成功的还开心,网上的评价多集中在三个字:“正能量”。特别是每次当导师一转身过来看到选手的瞬间,导播会专门去抓他们脸部特写,而脸上或惊喜或惊吓的表情变化都是非常有趣的。这种微妙的细节就是黏住观众的动人之处。
如果用上述标准来看,之前轰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恰巧也是切中了这三个特点,所以从一个吃货节目成为了十三亿中国人的乡愁。 [此帖子已经被若我安可于[lastedittime]1344306019[/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