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的优越感自哪里来 户籍绝不是把本地人与外地人区分开来的唯一因素,但毫无疑问是一切不平等的基础。没有本地户口,则难以享受到户口带来的一切福利——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各方面的区别对待,反而往往要缴纳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本地人不需要的生活成本。例如有的地方,外地人摩托车除了要依法上交警的号牌外,还要花几百元,加挂一幅“村牌”,才能在村内通行。还有“卫生管理费”、“综合管理费”、“治安联防费”,等等。外来工子女上学要交赞助费就更不在话下。而在收入方面,即使外地人与本地人做的是同样的工作,也往往同工不同酬,差距可达数倍之多。 此外,在这些城镇化的乡村,本地人几乎家家或多或少都有财产性收入,比如出租物业、村集体分红。在就业方面,一部分人自己当老板,一部分成为镇村工作人员,差一点的也能在亲戚的厂里谋一个管理岗位,或者做点小买卖。技能实在低下的,还可以建个家庭手工作坊,承接企业外包加工,除了企业支付正常的加工费外,还由镇政府或村集体补贴加工资。 在政治上,本地人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外地人没有户口,甚至往往没有进入权力机构的资格——本地人把持着城镇及城镇化村庄的重要职位,像治安队这种几乎全部由本地人担任。本地人的强势地位和优越感,就是来源于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策特权。…[详细] 然而,这些经济地位和政治特权到底是怎么来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的城镇村庄并无什么不同。然而在开放后,由于这些地方身处沿海,得天独厚地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理想场所,沿海人所享有的土地等资源便可以作为要素投入,成为他们丰厚收入的基础。 以今日中国集中民怨最多的拆迁为例,在东部沿海开发需求强烈的一、二线城市,其实许多城镇化村庄里的“农民”所得到的拆迁补偿是非常优厚的。只因家里有块地,一夜之间成百万富翁的并不在少数。…[详细] 而居住在这些地上的外来租户们,则不得不在拆迁后寻觅新的住处,他们得不到一分钱补偿,然而他们受损害其实最重。他们在城里打工,付出的只是劳动,获得得回报也只有低廉的劳动成本。 一位在浙江义乌打工的外来人员在接受调查时曾如此说到:“一般我们很少与本地人联系,我们与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他们谈的是如何买车买房,我们则是关心企业能及时给我们发工资,哪里可以买到便宜一点的东西。”这可谓是中国“新土客矛盾”的普遍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