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海宁:流动人口管理须突破“权力围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9 00: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0年04月28日 08:31潇湘晨报

北京警方25日召开现场会,试点推行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管理模式。警方在工作中发现,这些村庄出现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秩序差等情况,已经成为治安工作的瓶颈。按照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4月26日《新京报》)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不少城市因此出现了“城中村”。“城中村”也往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但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而且流动人口也不得安宁,“城中村”的确有必要加强治安管理。但我认为,治理“城中村”和管理流动人口,不能简单地采取围墙式管理,而是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民众意愿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是围墙式管理的效果不敢恭维。某个村庄构筑围墙之后,这个村庄的发案率暂时是下降了,但不排除另一个村庄发案率因此升高,最后难道所有的村庄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围墙吗?再说,犯罪分子难道因为一道围墙就老实了吗?我对此不敢乐观。

另一方面,处于围墙式管理中的流动人口丧失了尊严。我不反对在警情高发地区加强警力提高防范措施(如设岗亭),但是建围墙、安街门似乎不妥,有“集中营”之嫌。犯罪分子毕竟是个别人,但围墙一建,围墙内的流动人口似乎都成了需要防范的“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对流动人口是一种歧视。

围墙式管理其实就是防范控制型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要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即管理者要在就业、医疗、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让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并以科学方式教育、培养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意识,而不是动不动就想当然地建围墙、安街门,把流动人口当“囚犯”看待。

在我看来,围墙式管理的实际要义是权力管制,“城中村”的围墙实质是“权力围墙”,即掌权者不是从民意、民生角度出发,而是按照自己意愿强制式管理流动人口,自认为筑一道围墙不但节省了警力,而且降低了发案率。殊不知,犯罪分子是会流动的,流动人口也需要人的尊严。如何管理流动人口,我以为人性化是唯一的管理方式,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该改一改了。

北京被认为是“首善之区”。几年前北京市就曾计划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对流动人口实行属地管理,做到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切实使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融入社区,实现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这无疑是人性化之举,那么“首善之区”何以出现围墙式管理?值得我们深思。

我以为,北京这种“权力围墙”专为流动人口而建;围墙式管理不仅仅让流动人口难堪,而且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裂痕。期待北京有关方面推倒已建的围墙,多为流动人口构筑社会保障屏障——保障屏障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围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0:13:28 | 只看该作者

倒挂村管理,站起来的是围墙倒下的是权利

“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常住人口数量。目前,北京仅大兴区有92个自然村出现“倒挂”情况,以老三余村为例,该村常住人口660人,而流动人口数量达到6000人左右。警方将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对村内的人员和车辆实行持证出入的措施,将原本开放的自然村经过人为科学合理改造,上升为封闭式的社区管理模式。(新京报4月26日报道)
  
  封闭管理着眼于维护治安稳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倒挂”村庄的治安不良状况,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虽然有这些利好,但多数人仍表示对这样一种建围墙封闭管理的隐忧。在这个重视平等尊严的年代,针对“倒挂”村庄的特殊措施,隐含的逻辑就是流动人口是需要防范的“危险人群”。
  
  提升治安状况常常都会带来管制与自由之间平衡拿捏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在提升治安状况时,更需要防止公权力的侵害。所以,很多提升治安的措施都因为可能妨害自由的原因被民众否决。例如,美国为了提升治安而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管制,最后走向法律对其迁徙权力确认,就在于民众对于自由的关注。而此次大兴的举措,显然使得管制与居民自由之间失衡了。
  
  首先,对“倒挂”村庄进行“持证出入”的措施,必然会有资格审查和办理证件程序,从而带来外来入住人员的不便。严格的进出控制,同流动人员的特质并不符合,如果他们只是短时间逗留,入住程序的增加需要其支付的居住成本就上升了。其次,建围墙装摄像头等措施还带来了当地居民隐私得不到保护的隐忧,毕竟人们都不希望自己置身于“被观察”的位置。
  
  之所以想出封闭管理的办法,源于当地警方在工作中发现,这些“倒挂”村庄多出现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秩序差等情况,已然形成治安工作的瓶颈。建围墙、减少路口的封闭式管理有利于治安范围的条块化分割,减少居住人员的流动。而摄像头等技术设备,则可以实时观察村庄动向,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如此,当地治安机关就可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维稳。只是这样好的想法,完全是以牺牲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为代价的。
  
  流动人口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滋事,解决“倒挂”村庄的治安困境需要深入实际的考察,这其中应当考虑到流动人员的特点及诉求,通过细致工作化解矛盾,并对治安事件及时处理来实现良性的治理。在治安措施的抉择上,首先应该考虑治安的初衷是让居民获益,而不是出于管理者方便这种自我本位逻辑。因为,人性化管理带来的是居民福利的增长,而控制式的管理则带来不便与怨望,甚至是强加之下尊严的模糊。
[稿源:红网]
[作者:雷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10-1 00:19 , Processed in 0.1418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