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社会责任专业人士,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以79家企业上榜,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32家。榜单已经发布,众多国人在庆祝之余,不禁发现两个现象。 首先,大陆企业排名靠前的往往是居于能源、资源行业,和其他具有较强进入壁垒的垄断性和半垄断性行业。另外,如果财富杂志是以总利润,而非总收入排名的话,中国企业的排名和上榜数目可能都会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报告中也特别指出,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提升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削减国有企业规模,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国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市表现在过去一段时间确实难以令人满意。大型国有企业们,到底怎么了? 自从国资委提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方针后,国有企业的数量按照既定的方针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采用的主要是国企之间的合并和改组,而非面对社会剥离非相关和非核心资产,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结果是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业务条线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却越来越不认可。 不可否认,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的规模也会相应地高速发展。但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经济和企业增长的来源,应该更多地依赖企业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而非早先相对简单的资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 综观国际发达市场的经验,美国,欧洲,日本在过去三十年间都经历了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逐步向业务集中度高的专业化企业转化的趋势。撇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都把释放公司核心价值和提升公司股价,作为公司专业化变革的主要考虑因素。 远的不说,最近发生的新闻集团拆分成为影视媒体和出版业两大主要板块的消息一经公布,就获得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在短短一周内,新闻集团的股价受拆分消息的刺激,上涨了超过百分之三十。 非但在国际市场,一直被投资者认为非有效,欠理性的中国A股市场也表现出对专业化企业的青睐,和对多元化企业的不解。根据笔者研究,如果把沪深300成份股企业按照业务板块的数量分类。那些主营业务只有单一一项的企业,比主营业务超过五项的企业,无论是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方面,还是在投入资本回报率和股东回报率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喜欢大而全的多元化企业呢?首先,是因为投资者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本市场能比普通企业更好地发现信息和决定最优的资本配置。大公司内部的资本市场,则有可能受到公司战略和主管人员的短期目标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其次,基于公司治理的考虑,投资者担心管理层把公司创造出的自由现金流浪费到不能最大化股东权益的“帝国建设”之中。公司的规模越大,可供管理层浪费的资源就越多,公司的投资和营运效率就可能越让人担忧。 最后,一体化集团强制投资者必须按照集团公司的架构在各个不同板块之间进行多元化风险分散。如果每个板块单独上市,那么投资者在配置资产时将会有大得多的灵活性。 国内有一种看法,认为吸收社会资本进行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和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的剥离,会导致国有企业控制权丧失和国有资产流失。 其实不然。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控制权的前提下进行各板块财务绩效的分别考评。在公开透明的板块运营和财务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才能更好地评价各个板块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度。投资者才能充分地了解企业各板块的优势和价值,并给予公司公正的估值。 只要在资产的剥离、拆分和重组过程中,交易能够建立在基于市场决定的公允价格,那么这类交易非但不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缩水,反而会因重组过程中提升了公司核心价值和吸收了社会公众资本,而帮助国有企业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扩展规模。真正做到国有企业的做大多强,做强做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