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素以劳动力极度过剩闻名的国家,民工荒却连年成为春节后的热点话题。
不仅在传统的民工输入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在传统的民工输出地———四川、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
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它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悄然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
民工荒只是春节荒?
为何媒体上的民工荒却仿佛愈演愈烈?这与观察的时点有关。
通过分析十年来人口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数据,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从2001年至今,中国曾经两度出现人口内流迹象。
第一次人口向内地的回流发生在2002、2003年间。
那时候,河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六个人口输出的传统大省(市),除去自然增长的人口后,几乎全部都在增长,意味着这两年这些地方还吸引了往年流出人口或其他地方人口流入该省市谋生。
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开始明显下降。正是此时开始,“民工荒”这一词语进入国人视野。
第二次的明显回流,发生在2005-2006年间。这一年,四川省一下就增加了800万人口。
自此之后,回流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但幅度却并不是很大。
但为何媒体上的民工荒却仿佛愈演愈烈?李平发现,这与观察的时点有关。
李平是武汉一家都市类媒体记者,所在的媒体计划年后推出一组有关民工荒的报道。他大年初六就去了浙江义乌,另一个同事则去了东莞———这两地被视为中国两大最典型的民工输入地,分别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此时,这两个城市里,有的招聘点还没开门,一些开了门的招工的和求职的都很少。在招聘现场见不到人,民工荒的报道就这么诞生了
但过了两天,年初八开始,找工的人和招工的人逐渐增多。到他离开的元宵节前两天,人才市场里已经是人头攒动,招工找工两旺了。但此时,李平所在的媒体已经结束民工荒报道。
他反思道,“时点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特殊时刻的民工荒现象,也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注意到了。
他最近撰文指出,看起来的民工年年荒,其实也只是“春节才荒”,这个时候的民工荒,是因为农民工在工厂的劳动不能累积(即劳动报酬并不随工龄增加而增长,甚至会随年龄增长下降),农民工换个地方碰运气的成本就极低,他们返乡过春节,之后再到哪里务工,得再想一想。“当农民工还在家乡考虑到哪里务工时,工厂却迫不急待要开工生产,这个时候,‘民工荒’叫得山响,好像到处都缺农民工。”对此,政府部门正在变得更为谨慎。
今年2月11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外发布,深圳缺工20万人左右。2月25日,该局宣传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那只是当时的情况,元宵节后,这种情形即开始缓解,目前正在做新的统计,会在近期再次向媒体公布。
一些企业并不慌张
这一天,适逢富士康最新一期内部报纸出街,头版标题即是:《春寒料峭,大江南北用工荒;风景独好,人潮汹涌富士康》
元宵节后一周,南方周末记者调查珠三角、长三角企业发现,一些此前喊缺工的企业,的确已经招到了工人。
总部位于东莞的世界最大女鞋代工企业———华坚集团目前总用工规模为21000人,2月25日(阴历正月二十三),董事长张华荣告诉记者,老员工已经回来了95%,“元宵节前,只回来不到90%,那时我们的确很着急。但现在基本没问题了。”张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轻松。
同一天,新明珠陶瓷集团副总经理李重光告诉记者,他们的用工问题也已“基本解决”。这家总部位于佛山,在江西、肇庆等均建有工厂的行业龙头企业,总用工规模亦超过两万人。
在长三角,情形同样如此。江苏斯可馨家具董事长胡卫东告诉记者,元宵节后不到一周,他们位于江苏、河北和佛山的三个制造基地就已全部招满。他也并没有听说,身边有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停工的。
而深圳富士康的招工情况则更让人意外。富士康集团媒体办公室主任刘坤介绍,深圳富士康每日平均招募人数约为4000人,但应聘者却在8000-10000人。2月24日,记者在其位于南大门的招募点看到,应聘的人排成一个个方阵,蜿蜒曲折望不见尽头。这一天,适逢富士康最新一期内部报纸《富士康人》出街,头版标题即是:《春寒料峭,大江南北用工荒;风景独好,人潮汹涌富士康》。
谁在慌?
据她观察,最近两年,招聘规模在200人以下的小企业越来越少了———这些企业规模小,没法开出高工资,招不到人,生存越来越难,有的直接倒闭了。
慌张者也并不少。
在深圳龙华富士康清湖招聘中心附近,一家来自观澜的电子企业搭起凉棚在招聘,并派了3名员工坐镇现场。相比于富士康的火爆气氛,这里显得颇为冷清,只有寥寥数十人在咨询。
负责招聘的林小姐介绍,他们到这里摆摊,目标指向的是那些进不了富士康的人。公司为此还派了三辆车停在附近,专门接送有应聘意向的人到公司了解情况。
这家电子企业缺工一千多人,在这里摆了三天,也只招到一百多人。
一些在富士康接连排了三天队的求职者告诉记者,他们不愿意去这家企业,是因为与富士康相比待遇太低———经过调薪后的富士康,目前新员工入职基本薪资不低于1550元/月,综合收入可达2100-2800元/月;新员工试用期满六个月起,若考核合格,基本薪资不低于2000元每月,综合收入甚至可达2700-3600元/月。而在这家企业,只能拿到1300-2000元/月。
但也有打了多年工的求职者告诉记者,即使小厂开出比富士康更高的工资,他也愿意选择大厂,因为“名气大,比较规范,承诺的工资一般能拿到,而小厂最后能拿到多少不知道”。
在离富士康不远的当地最大的人才市场———三和人才市场,民工同样“荒”。三和人才市场总经理许琴介绍,去年春节,前来求职的人同比下降了近20%,今年春节,这一势头在延续,同比又下降了15%,但进场招聘的企业却在增加。
据她观察,这些企业80%-90%都处于缺工状态。这些招不到人的企业被迫提高招聘频率,“以前一周来一两次,现在则要来三次、四次。”为了吸引更多求职者,作为中间人的人才市场也不得不做出调整。许琴说,2009年以前,他们主要收求职者的钱;但是从2009年之后,则倒了过来,企业需要交更多钱才能进场,而求职者,则只象征性地收点费用,比如以前是10元一次,现在则是10元包一个星期。今年春节,他们甚至举行了80场免费招聘活动———所有进场找工作的人,不需要交一分钱。
在她看来,能否招到人的关键,仍然在于待遇———虽然与去年相比,今年这些制造类企业工资普遍提高了近20%,早已高出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1100元/月,但与富士康比,依然“差一截”。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不缺工”企业,其之所以不缺工,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他们开出的工资基本都是同行业内的较高水平。
据深圳三和人才市场总经理许琴观察,最近两年,进入该人才市场招聘的规模在200人以下的小企业越来越少了———这些企业没办法开出高工资,招不到人,生存越来越难,有的直接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