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一直保持沉默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6日终于发声。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永智表示,中海油不存在瞒报现象。目前,中国海监部门已对此次事故的作业方——中海油的合作伙伴美国康菲公司予以立案调查,并按照相关程序取证。根据现行环境保护法,对康菲公司的索赔金额最高为20万元人民币。然而,外界关于这次溢油事件的议论并未平息。不仅中国的近邻日韩,很多欧美主流媒体也就此事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的话题涉及污染的程度以及中国的“瞒报体制”。个别媒体甚至夸张地将这次溢油事故与去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相比。
6日上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溢油处理情况。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康菲作为19-3平台的作业者负责油田的日常作业,也负责此期间所有紧急事件的处理。中海油是康菲的合作伙伴,接下来的是双方合同方面的工作,会进一步协商。目前康菲公司正在对事故损失进行评估,评估数据得出后再制定赔偿方案。
美国《洛杉矶先驱报》6日称,溢油事故实际上发生在6月上旬,但负责油田开采的中海油和康菲都没有向外界及时发布任何消息。6月21日,网上出现网民爆料,但随后消息就被删除。英国广播公司称,出事油田为中海油最大的中外合资油田,中海油持有51%的股权,合作方是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拥有剩下49%股权并担任作业者。
“美国之音”援引观察人士的话称,中国在事发一个月后才公布这次溢油事故信息,表明中国在及时、透明、全面公布信息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绿色和平组织中国气候和能源项目经理李雁认为,中国有关方面仍不能及时地将突发事故告诉人们。
中国的近邻日韩在关注污染程度的同时,也就“瞒报”这一话题展开激烈讨论。日本《产经新闻》6日以“中国海上油田原油流出,隐瞒体制被集中指责”为题称,不仅有污染扩大的担忧,当局、企业一直在隐瞒事故的态度,必然招致并升级国民的不信任感。《朝日新闻》6日称,这次溢油的面积相当于日本琵琶湖的1.25倍。虽然已经阻止了新的泄漏,但事故发生半个月以上都没有被公布,对于当局和企业的批判声音高涨。
日本Searchina网站发表评论称,2007年和今年5月,中海油在作业时都发生过此类事故,但企业方面对此却没有做任何解释。建立30年以来迅猛发展的中海油因此次事件声誉大幅受损不可避免。
韩媒在报道溢油事件时略显夸张。韩国《朝鲜日报》6日头版以“溢油事故中方遮遮掩掩,危害规模尚不清楚”为题称,中方的说法让人“难以置信”,并试图“大事化小”。报道认为,中方公布的数据“不可信”,真正的溢油数量可能超过10万吨。
韩国YTN电视台6日认为,中方在事故后没有向韩国通报任何情况,因此现在还无法判断对韩国海域的影响。报道还引用中国一名网民的话称:“这起事故的规模有可能和去年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一样严重。”
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从5日开始针对中国进口水产品实施检测,声称一旦发现中国水产品污染物超标,就将进行全面检验。韩国执政党大国家党6日发表声明,要求中国不要隐瞒缩小事故,要“查明真相”,并通过“国际合作”妥善解决此事。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6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海油在这次溢油事件中不应承担责任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如果从雇主和作业方之间的协议角度来看,中海油作为雇主确实有可能在双方签署协议时,将一旦发生作业事故,责任都由作业方来承担写进协议。不过,如果从央企的社会责任角度讲,油田是国家的资源,分配给身为央企的中海油开发,一旦出了事故,中海油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首要责任。
但韩晓平认为,将这一事故和美国之前发生的泄漏事故相比是不合适的,两者性质不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自喷井发生爆炸所致,渤海湾这次溢油事故则是由于作业方为增加压力将水压进油田内部,结果导致溢油。从实际造成的水体污染程度来看,这次溢油事故的污染比较有限。但由于渤海是半封闭性海域,海水交换程度较低,因此发生的污染事故对于水体和海产养殖方面的影响还要继续观察。
韩晓平认为,其实,民众最愤怒的还是出了事故为什么不及时通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中国石油企业积淀了几十年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不应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