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天方夜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管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3: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1)

什么是管理??
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一个人对管理的认知和体会各不相同。?
但是,一个人对管理的看法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我们提供的概念,列举如下:?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
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
安人的诉求为:己安人也安。?
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事业顺适、家庭美满、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信誉良好,要兼顾并重。?
采用合理的推、拖、拉来把问题化解掉,大化小,小化了,轻松愉快。?
寓人治于法治,把人治和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只重做人不重做事,或者先把人做好再谈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我们应该透过好好做人来把工作做好,必须做人做事兼顾并重,这才是良好的管理。?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修己安人的深一层用意。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管理是一种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透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
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
在管理的历程中,透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
要了解这种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最好从中国、美国、日本管理的比较当中,深切地体会。?
由于现代化管理,是由美国所引起,我们先从美国式管理说起。美国式管理,再怎么讲,都脱离不了“我要我成的历程”(如图1)。“我要”代表“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我成”代表“成果管理”(MBR,Management By Result)。由我订立目标,由我去执行,最后拿出成果来。若是成果和目标十分接近,甚至百分之百达成或超越目标,就会受到奖励,否则就要接受惩罚,有时还会被裁换。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精神,以“竞争”为手段,拿“数据”作标准,来分出胜负,而判定死活。?
日本式管理和美国式刚好相反,他们所构成的,是一种“同生共荣的历程”(如图2)。“同生”表示“一起进入公司的辈分”;“共荣”表示“大家共同分享的荣誉”。同生要有同死的觉悟,培养出一生一死的交情,准备共同奋斗,绝不临阵脱逃。共荣也要有共辱的打算,因此合力追求团体的荣誉,却不计较个人的荣辱。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大和魂”的“爱团体精神”,以“一家人”为号召,“互助”为手段,拿“不事二主”作标准,来一致对外,奋战到底。?
中国人呢?“目标”可达成也可能不敢达成。因为我们心里最清楚:一旦达成目标,下一次目标就会提高,结果必然逼死自己,何苦来哉!?
而且,达成目标不一定受到奖励;未达成目标,也不一定接受惩罚。同样接受奖励,内容并不一样,有时高有时低,经常弄得一肚子火气。同等受到惩罚,标准也不一致,有时严苛有时宽松,好像大家都在碰运气。?
成果的评量,其实也不可靠。生意好做的时候,闭着眼睛业绩也很高,这样的成果,得来不费吹灰之力,有什么稀奇?生意不好做的时候,竭尽全力业绩依然不高,评量得再正确,又有何用??
同样卖土地,有人卖掉一笔,轻轻松松就赚了大钱;有人费尽苦心,疲于奔命,卖掉十几笔,结果赚到的钱并不多。这种种事实,都充分证明成果评量,实在算不了什么,至少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依中国人观点,目标和成果固然很重要,却不能呈现管理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表示管理的一部分。中国人不致否认目标和成果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够承受以目标和成果来显示管理的重点。?
我们也不接受同生共死的观念。同生只是一种机缘,有幸一道进来。然而进来之后,就应该各凭本事,自创前程才对。怎么可以大家拉扯在一起,好像要绑在一块儿,准备同归于尽呢?一个人的成就,在于“同年之中我最行”,哪里肯同年同倒霉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3: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2)

共荣当然很好,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让我沾一点光”。中国人讲求“合理”,沾太多光大概没有人愿意,因为相差太远,迟早被揭穿、出洋相,不如及早放弃,以求藏拙。沾一点光,表示相去不远,稍微踮起脚跟,便能一般高,当然不能也不必要过分辞让。?
若是别人依样画葫芦,也来沾我的光。标准依然如此,只是稍微严苛一些。差不了多少,让他沾光,说是有福同享;差得太多,不让他得利,反骂他自己要称一称,到底有几两重??
同生共荣,中国人并不是不赞成,而是应该有一些弹性,让各人自行斟酌决定。究竟要同生共荣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美国式或日本式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对,中国人也大多能够接受。中国人的包容性,使得我们不致也不应该排斥任何主张。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反正说归说,做归做,你如此主张,未必就真的这样做,急什么呢?中国人在美国公司做事,说的都是美国式管理的话;在日本公司工作,说的也都是日本式管理的话。一方面是入乡随俗,一方面则是惟有如此才不会吃亏。而实际运作起来,调整来、调整去的结果,大多都调整得很富有中国人的气氛。这种情况,在台湾的美商和日商,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明。?
中国人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也可以搞得它名存实亡。对于成果管理,中国人同样具有这样的本领。?
我们能够同生共荣,也能够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怎么说都可以,同样的怎么做都行。反过来说,怎么说都没有用,也怎么做都不行。?
那么,中国式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对准目标全力以赴?能不能接受成果的评量?愿不愿意同生共荣,完全决定在我们“安”和“不安”。安的结果是正面的,而不安所带来的则是负面的影响。安的时候,中国人积极而奋发,对准目标全力以赴,高高兴兴地接受成果评量,既照顾同年,礼待资深,也共享荣誉,大家乐在一起。不安的时候,对目标阳奉阴违,视成果评量为官样文章,同年不同年又有什么关系?怨自己都来不及,哪还分享、共享什么荣誉??
“安”的观念,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国人。这个单字词含意甚深,必须用心体会,才能够明白它的用意。如果采用复字词来表示,名词多用“安宁”、动词可用“安顿”,而对管理来说,以“安人”为妥。?
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无以安人。所以中国式管理,简单说,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如图3)。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表示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修己安人看起来是伦理,同时也是管理。中国式管理的整个历程,充满了“伦理道德”的精神,以“彼此彼此”为原则,拿“圆满、圆融、圆通”作标准,各人立于不败之地,发挥推己及人的力量,分中有合,而又合中有分,谋求安居乐业,互敬、互惠,各得其安。?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伪装接受,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管理者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他们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用高压的政策,要求员工改变,并不符合安人的要求,也就是不符合人性化管理,大家就会以不合理为理由,加以抗拒。?
管理者先求修己,感应被管理者也自动修己。双方面都修己,互动起来,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修己的要旨(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大道,为什么没有立业这一个重要的项目?这并不是古圣先贤的疏忽,更不是往昔经济不繁荣、各行各业不发达的缘故,而是透露出一种非常要紧的信息。?
发展事业,本身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否则事业再发展,经营再有利,又有何用?管理既然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切以修己为起点,那么修己就成为管理者的必具修养,不但不可等闲视之,而且不能够口头上说说,实际上不重视。?
修己、修己,修些什么呢?最主要的,莫过于下述三点。看似十分简单,却委实不容易做到。?
第一,自觉。当别人对我们客气时,我们必须提高警觉,自动讲理。不管对方怎么说,我们自己要赶快衡情论理,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和行为,以求合情合理。做人最要紧的,固然是讲道理。但是理不易明,道理往往很难讲。有时候我们认为相当合理,而对方却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并不讲理。这时候,对方会客气地提醒我们,希望用点到为止的方式来促使我们自行调整。?
“没有关系。”中国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含有“有关系”的意思在内。我们听到这一句客气话,马上要充分自觉,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没有关系,却应该依据一定有关系的标准,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方才能够以没有关系开始,也愉快地以没有关系来收场。若是听到没有关系这一类的客气话,便自以为自己真的十分福气,碰到一位没有关系的仁兄,那就是不够自觉,错将客气当作福气。结果呢?对方以没有关系开始,却以有关系结束,弄得彼此都不愉快。对方所持的道理,其实相当明显:“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客气,你竟然那么不讲道理。遇到这种不知自觉的人,我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来和你互动。”?
中国人讲求“由情入理”,便是喜欢采取“给足面子,让他自动讲理”的途径,借由客气的口吻来点醒对方:“最好赶快清醒过来,自觉地讲理,以免闹得彼此都下不了台。”有了面子,赶快自动按照道理去做,叫做自觉;有了面子,误认为对方一点也不介意,不知道赶快调整自己,甚至得寸进尺,便是不自觉。?
第二,自律。当我们不满意别人的表现时,不可以直接指责他,也不能够立刻和他讲道理。最好先给他面子,用情来点醒他,使其自动讲理,合理地调整他的言行。任何人都有糊涂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这种无心的过失,如果马上加以指责,对方就会认为我们对他存有成见,明明是无意的,也要曲解成为有意,可见已经有了偏见。居于彼此、彼此的交互法则,反正你已经把我当做有心犯错的人,我就索性错到底,看你能够把我怎么样?这种态度,虽然是一种恼羞成怒的不正常反应,但是人就是人,往往克制不了自己。我们反省一下,毕竟是我们不够理智,一下子就把他看成恶意的人,这才引起他的恶意,我们自己其实也有相当的不是。?
当一个人不够清醒,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时,立即和他讲理,很容易引起他的自我防卫心理,居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不易明”,说出一些歪理。然后又因为话已经说出口,不得不坚持,以维持自己的面子,变得更加强词夺理。他这种反应,固然并不合理。但是我们在他心理上尚未准备好的时候,急着去和他讲道理,也应该负起相当的责任,因为是我们把他害成这个样子的。?
我们希望别人由情入理,先给我们面子,再来诱导我们自动讲理。我们将心比心,必须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期待,以满足顾全面子的需求。于是骂人之前,先把想要骂出来的话吞下去,改换一个方式,用“同情心”(现代有人害怕情字,改称为同理心,其实对中国人而言,两者是一样的。中华文化是世上少有的有情文化,中国人不应该怕情,不妨仍然称为同情心,更富有人情味)来化解对方的敌意,比较容易获得合理的结果。要和对方讲道理,不忘先给足面子,这是中国人有情的表现,至为珍贵,不要轻易忘掉。?
处处克制自己,时时提醒自己,任何人都可能有糊涂的时候,不可以一下子就把他逼到死胡同里,使他没有自动改善的机会。这种态度称为自律,自己管制得恰到好处,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麻烦,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4: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修己的要旨(2)

第三,自主。随时提醒自己,必须以自动自发的精神,来维护自己的自主;一旦被动,处处依赖他人的指示,就会丧失自主的权利,成为一个不够资格自立的人。?
人有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自己要自动还是被动。但是有心自动的人,仍然保有其自主性;若是选择被动,便要接受他人的支配和指使,逐渐丧失自主性。?
我们所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不能自动自发,怎么谈得上自由自在?我们所盼望的,是安宁愉快的生活,若是不能自主,怎么获得安宁?愉快从何而生?人的尊严,寓于自主自立,假如丧失自主,不能自立,这个人的尊严不复存在,也是一种自作自受。?
人都喜欢自动自发,只是不敢、不能或不愿自动。不敢的原因,是每次自动,都动得不够令人满意,惹来许多困扰;不能的原因,在于实力不足,自动起来,实在没有把握;而不愿意自动的原因,则在心有不平,认为自己受委屈,已经够倒霉了,为什么还要自动自发??
无论不敢、不能或不愿意自动,结果都是自己蒙受其害。因为不自动的结果,必然引发别人的他动。外来的压力越大,对自己越不利。?
自动改变不敢自动的原因,也就是磨练自己的功夫,使自己每自动必圆满,岂有不敢之理?自动消除不能自动的障碍,修炼自己的本事,使自己有足够的把握,随时随地都能够恰到好处地自动,哪里有不能的道理?自动提升自己的自动意愿,看清楚“天底下哪里有什么公平的情事”,如果已经十分公平,有关“公平”的字眼早就应该消失。大家一天到晚喊公平,要求公平,证明公平仍然离我们相当遥远。中国人所讲求的,不应该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有本事的人,自然会得到他想获得的东西”。自己没有本事,要检讨改进,怎么可以一味责怪别人呢??
自动自发才能够自主,依赖他人,势必接受他人的指使,越来越不能自主,也就越来越对自己失去信心。中国人的自主性特别强,喜欢自作主张,更应该自动自发,以维护自己所重视的高度自主性。?
自觉受人敬重必须自动讲理,自律并敬重他人应该给足面子,自主地提高自动自发的精神,便是修己的三大要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6: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1)

人生的最高目标在求得安宁,不得安宁的人生,已经失去做人的价值。修、齐、治、平的目的,无非为了个人、家庭、国家与世界的安宁。?
站在修己安人的立场,计划是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组织是聚合安人的力量,领导是发挥安人的潜力,而控制则是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有关。?
如果不能安人,修己不过是独善其身,谈不上管理。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具体表现,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觉、自律与自主。透过员工的自主,企求人安己安,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
安或不安,有“生存”与“生活”两大层面。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谈不上生活的需求;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乐趣。必须两个层面都获得相当程度的安宁,大家才会安居乐业,安心愉快地把工作做好。?
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把组织成员的力量会集起来,产生“和”的品质,达到“万事成”的效果。从“和”当中所发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组织成员好像一家人那样,自然“家和万事成”。?
“和”是中国人的“整体”概念,就“量”的方面来看,把“部分”加起来,就成为“整体”;而从“质”的方面来考察,便发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彼此不同的“差异性”,我们把它叫做“个别差异”。“差异”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于管理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小人“同”而“不和”,不善于管理的人,只在表面上要求大家服从,似乎“同”到没有意见上的差异,却始终发挥不出“和”的实力,应该视为“不和”。?
烹调的时候,用水来煮水,煮来煮去,还是“开水”。弹琴的时候,总是重复一个音调,听起来必然单调乏味。同样的“人”群集在一起,如果大家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差异,我们辨识起来,势必十分困难。用水煮蛋,可能煮出可口的蛋花汤。配合各种不同的音调,可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和”成一个整体。?
《荀子·王制篇》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力量没有牛那么大,行走起来不像马那样快,而牛马反为人所用,主要是因为人能够合群,有“组织”的概念,而牛马则无。
但是人为什么能够合群呢?答案是人有“分”的念头,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
安人的基础,在人人自觉,各有其分,并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可能“大家和合为一”。?
有“组织”,便应该“分工”。分工事实上是一种“分”,把每一个人的本分工作,详实而明确地列举出来。这种“数量”上的分工,经常出现“许多三不管地带”,难以达到“合作”的整体性。于是在列举各条本分工作之后,加上一条“其他”,作为“性质”上的分工,使大家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任何三不管地带,都是人人有责的其他范围,必须机动调补,以维护“和合为一”的整体性。?
分工之后,能合作人人都安;不能协力则大家都不安宁。所以荀子说:“分何以能行?曰:义。”义便是合理,怎样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0:57: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2)

组织成员,分工分到合理的地步,依“其他”来互相支援,也做到合理的程度。合理就是“不过分”

,所以也是一种守“分”的表现。这样的分工协力,必然能够缔造良好的组织力,产生“和”的品质。?


除了分工以外,中国人的“分”,特别重视“位”的“区分”,那就是亲疏、上下、尊卑、贵贱的不

同。这种职位、地位的差异,构成我们的伦理。?
要求人安己安,必须重视伦理,形成分工之外的另一种守“分”。伦理可以看做“人与人间的矛盾关

系”,这种关系必须维持相当程度的“和”,也就是和谐,才能在“相反相成”中兴盛发达。?
人类社会,原本由许多具有“个别差异”的“个人”所组成,如果每一个人,都任由自己的个别差异

而发展,势必互相矛盾,甚至产生冲突。所以教育大家,鼓励人人都修己,来缩小彼此的差异,建立共同

的道德标准,成为社会健全发展的必要措施。?
这些修己有成的人,聚集起来,加以合理的分工,在共同的目标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则是在“组

织”的名分下,加上一些人为的矛盾,并且进一步求其“调和”,这就是管理历程中“安人”的功能。?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

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中国人深知“没有矛盾,不可能产生变化;而没有变化,就不能进步”的道理,为求提升管理的绩效

,特重“职场伦理”,便是在工作场所中,添加若干名分、地位的矛盾,并且把他们限制在“合理”的范

围内,以求调“和”,增强“和合为一”的“安人”效果。?
安人的目标是固定的,但是安人的状况则是变动的,必须随着当时的人、事、地、物来衡量,采取不

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见效。中国人被误认为“做事不讲原则”,“凡事五分钟热度”,其实是“有原则却

必须权宜态度”,“一阵子不改变却无效果”的表现所引起的误解。
“安人”的原则不变,“安人的措施”必须随“时、空”而调整,以致变来变去,被曲解为“没有原

则”。看不懂的人越来越多,正当的权宜应变也被嘲笑为没有原则,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被诋毁为“

投机取巧 ”,实在十分冤枉。?
安人的措施一阵子又会产生不安,不调整不行,一调整又被指责为“五分钟热度”,可见“看不懂的

人,偏要讥笑内行人”,这才是安人的最大障碍。?
把部分加起来,往往不等于整体。分工并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也是常见的事实。安人就是要把部分

“和”起来,“合”成“一”个整体,而且促成“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成果。透过“己安”和“人安”,

来合成“人安己安”的“和谐”。?
希望组织同仁“同心”协力,必须使大家对整体目标相当“关心”。而要使大家关心整体目标,又非

让大家彼此“交心”不可。要求大家交心,第一步则是设法使大家“开心”。这样说来,安人的历程,便

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

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
心连心的过程?
开心→交心→关心→同心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1:05:5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四节 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1)

现代管理,已经造成一些“过劳死”的问题。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绩效或效益,竟然过度劳累,以

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代价,当然不是从事经营管理的人所乐见。?
想尽办法,把自己劳累到死,大家肯定不愿意。可是多少人不知不觉掉入这种不良管理的陷阱,被害

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就算躲过这种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善为调整,兹分析如下,

以免对明哲保身产生误解,而害了自己。?
中国历史悠久,却令人越谈越伤心,因为看来看去,治少乱多。太平日子不长久,争权夺利却永无终

结。人人都以“终结者”自居,企图结束他人的性命;不料又成为另一“创始者”,缔造更为可怕的暴乱

。?
自古以来,我们观察当权者的三个阶段,似乎是同样的过程:初创时期,大家都是兄弟,而且是好兄

弟,好话固然乐于听闻,坏话也是逆耳的忠言、苦口的良药,感激不尽,当然不会觉得不好听。巩固时期

,开始分出主流与非主流。认为靠得住的,务必加以重用,因为好人本来就不多,不用这些人用谁?不可

靠的,越能干越要加以迫害,以免夜长梦多,不知什么时候,为这些厉害人所害。到了衰落时期,对任何

人都相当怀疑,好像好人也会随时变成坏人,实在不可不时时提高警觉。?
当权者这种心态,原本十分正常。人心隔肚皮,什么人料得到?人心善变,谁也把握不住。平心而论

,谁敢随便相信别人?什么人又敢保证自己所亲信的人不会心怀不轨?想起古人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

即使自己有三头六臂、聪敏过人,也不敢不防。?
被领导的人呢?看过多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听过多少“被老板当做死棋

子来下”的传闻,当然也是心生恐惧,不敢不随时防备。?
如果认为大家共事,彼此提防不是很辛苦吗?那么请看史书中有多少篇幅,记载了“好人早死”的事

实。“小人得志”固然令人痛心,“君子冤死”更加令人伤心。小人何以得志?不在本文研讨的范围;而

君子为什么冤死? 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般人看历史,只知道痛恨小人,不知道检讨君子,违反了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君子痛恨小人

,对自己完全没有好处;惟有反省自己,为什么那样容易被打垮?才能真正无愧于心。?
认真检讨起来,君子普遍缺乏防人之心,才会招致早死的厄运。若能时时明哲以保身,哪里会斗不过

小人呢?历史上的君子,如果都斗赢小人,不为小人所害,哪怕君王再昏庸,再暴虐,也不致那样治少而

乱多吧!?
可见拿明哲保身作为管理的根本理念,具有相当稳固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必怀疑。?
下对上,要慎防“触犯逆鳞”,以免被上司害死。居上位的人,好不容易才爬上去,最怕被部属所拖

累,以至前功尽弃,所以一旦发现部属可能连累自己的时候,无不六亲不认,把所有责任往部属身上去推

。?
每当部属发现平日所忠心敬事的上司,居然翻脸不认人,把自己视同仇敌,非置之死地不罢手时,无

不后悔平日警觉心不够,为什么如此作践自己,盲目为这种人弄得自己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呢??
上对下,也要慎防“祸在所爱”,以免被亲信害死。同样小人,如果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根本起不

了大作用。若是成为上司的亲信,那就拿鸡毛当做令箭,足以兴风作浪,害死上司了。可见上司所爱的人

,往往是可怕的祸端,怎么能够不提防、戒备呢?每当上司发觉平日所倚靠、所信赖、所器重的部属,居

然卖主求荣,把自己当做目标,用以换取个人利益时,无不痛心,“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后悔自

己的警觉心不够,为什么那么容易受到蒙骗,盲目相信这些善于伪装的恶徒呢?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1:10: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四节 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2)

历代各朝君王,没有一个不知道“任用贤者”的道理,但是“贤者变成小人”,却成为历代君王的最

大遗憾。古往今来,大家都了解,“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很多而刘备太少”,也是无可

奈何的人间憾事。所以中国人逐渐养成“明哲保身”的习惯,时时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信念,不敢稍

有大意。?
你提防我,我也提防你,演变为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这是中国式管理“以心交心”的历程。明哲

保身,不过是修己,用来作为管理的起点,并不能发挥管理的功能。逐渐演变为“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

你”,彼此互信互赖,才能安人,获得管理的效果。?
上司站在“保护自己”的立场,自然不敢轻易相信部属,以免吃亏上当,害了自己。但是上司必须相

信部属,才有办法放心地把工作交付给他,于是产生一套“由小信而大信”的考验过程(如图4),形成

中国式管理的“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小圈圈里还有小圈圈”作风,任何人都先放在大圈圈的外围,然后逐

次加以考验,才视为小圈圈的可靠分子,再加以严厉的考验,最后变成心腹知己。我们常说中国人要经得

起考验,便是不要随便相信未经考验或经不起考验的人,以免吃亏上当,还要惹人笑话。经过考验才逐渐

相信,当然要稳当得多。?
部属同样居于“保护自己”的信念,不愿意轻易为上司卖力,以免“卖力变成卖命、流汗导致流血、

做事做到坐牢”,岂非倒霉透顶?等到这种地步,再来怨天尤人,恐怕也没有什么意思。?
中国人主张凡事“先小人后君子”,一切从“保护自己”着手,然后由小信而大信,逐渐拉近彼此的

距离,合乎“由疏而亲”的原则,避免“因不了解而结合,却由于互相了解而分离”的不愉快结局。?


保护自己,具体的表现为守法、守纪、守分。可见认为中国人缺乏法纪精神,没有养成守法的良好习

惯,根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不幸现在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人,却大多持有这种看法。?
中国人很守法,只是不适合口口声声说法治,这才是实情。自幼受家庭教育,没有不重视守规矩的。

但是中国人对“法”有两极化观感:一方面我们对某些法感到非常畏惧,简直听到就会害怕;另一方面我

们则对某些法觉得非常轻视,每每嗤之以鼻。我们对“法治”具有若干潜在的反感与轻蔑,从“严官府出

更多盗贼”到“守法的无耻之徒”,都可以看出端倪。
法令形同具文,典章制度不能保护我们,警察经常被歹徒打伤,官官相护又使得申诉渠道不能畅通,

不明哲保身,难道还有更妥善的途径!??
明哲保身的两种心态?
同样的明哲保身,有以下两种不一样的心态:?
一种是只保护自己,却不危害他人。也就是对自己有益,对人并无害处。若是因为保了自己,却害了

他人,就不会做。?
另一种则是为求保护自己,不惜害及他人。害人利己,也顾不了那么多。这种明哲保身,实际上有害

无益,因为他人受害,势必反击,最后自己也同样受害。?
许多人对明哲保身十分反感,若是针对后一种心态,应该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矫枉过正,连带对前者

也心存抗拒、排斥,那就有朝一日,自己也保不住。徒然有理想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这种人有能力而

缺乏本事,算不上什么人才,所以也不值得同情。在不妨害他人的大前提下,明哲保身,留得青山在,当

然不怕没柴烧!在安定中求进步,终必有成就。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1:12:2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五节 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1)

西方人对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十分重视,却不明白“解决问题往往引发更

多问题”的道理。管理之所以越弄越复杂、越来越困难,便是不断解决问题所引起的后遗症日趋严重所致

。?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知道以化解代替解决。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化到没有事情可做,不但

轻松愉快,而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化的功夫,具体的表现为合理的推、拖、拉。许多人由于功夫太差,一

直不能达到合理的标准,因而痛恨推、拖、拉,实在是因噎废食、反应过度。如果说中国人擅长打太极拳

,那么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打太极拳的方式,来化解问题。?太极拳的动作,总括起来,不外

乎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式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化解问题的方法,其实也是推、拖、拉的配合运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摸不着头脑。

?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方面惯于使用推、拖、拉,一方面却痛骂推、拖、拉为恶习。好像对自己和对别

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希望对自己的推、拖、拉行为,有所掩饰。?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说起来十分可笑,竟然是“由于西方人不懂得推、拖、拉的真正用意,把推、拖、拉看成不负责任、

浪费时间、令人厌恶的动作”,以至中国人也盲目跟着起哄,莫名其妙地痛恨推、拖、拉。?
由于这种缘故,年轻人亲眼目睹年纪大的人明明自己偏爱推、拖、拉,却一直指责推、拖、拉的害处

,因而觉得年纪大的人不长进,不知洗心革面,怒斥之为“老贼”。更加可怕的是,年轻人不推、不拖、

不拉的结果,挨了闷棍,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觉得十分冤枉,因而认为整个环境不够现代化,自

以为是新新人类而不能自反自省。?
首先,推、拖、拉的时候,有没有用脑筋是问题的第一关键。不动脑筋的推、拖、拉,根本就是浪费

时间,对于习惯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中国人而言,我们可以断定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善于推、拖、

拉的人,却在利用这短暂的推、拖、拉时间,充分地思考:“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这么一推、

一拖、一拉,连丝毫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实在太危险了。幸亏有这么一推、一拖、一拉,还不赶紧用来动

脑筋、想办法,更待何时?这才是中国人既聪明又令人看不出来的招数。?
其次,推、拖、拉的方向,并不一定朝向别人,有时候也可以朝向自己。若是一味推给别人,有好处

不留给自己,对得起自己吗?当然,有坏处都推给自己,不但自己不愿意,别人也会觉得很稀奇。所以推

、拖、拉不一定朝向别人,也不一定朝向自己,而是推给最合理的人。有好处,归于最合理的人;有害处

,同样由最合理的人来承担。这种合理的推、拖、拉,才合乎中国人所欢迎的中庸之道,无一事不合理,

推、拖、拉到恰到好处,自然大家都喜欢。?
第三,推、拖、拉可以降低竞争的气氛,不会伤害感情。中国人太喜欢争,似乎无所不争。而且不争

则已,一争就很容易不择手段,非争到你死我活,不肯罢休。先哲有鉴于此,为了保存同胞的性命,也为

了降低竞争的温度,这才开发出一种用推、拖、拉来争的“以让代争”模式。推、拖、拉看起来像让,实

际上也是一种争。不过争得比较斯文、柔软而又缓和,对于容易情绪化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保平安

的做法。?
上司交代部属一件新的工作,部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上司就会觉得这位部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

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如果还是不推、不拖、不拉,照样会给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

症状,对部属十分不利。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

能耐?”同仁眼中,这样的部属不是马屁精,存心讨好上司;便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反正都

不受欢迎。?
稍微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并不是闲得没有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让上司明白自己不争

功劳的态度,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烦。然后利用这推辞的短暂时间,仔细想一想,这件新工作,由自己来承

担合理吗?会不会引起同仁的不满,会不会处理得不妥当,反而引起同仁的批评?会不会让上司觉得原来

自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不良的居心?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1:13: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五节 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2)

思考的结果,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仁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

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

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上司难堪”的嫌疑

,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

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这样的情况

下,自然不至于明争暗斗,弄得大家情绪都不好。?
推、拖、拉的出发点,仍然是“保护自己”。不引起人家的猜忌,不制造同仁的误解,以免自己成为

众人的箭靶,让上司好做事,可以给我做,也可以给别人做,只要合理就好。让同事有面子,至少我推来

推去,绝没有“非我不可”的姿态,好像“大家都不行”似的,令人受不了。给同仁面子才是保护自己的

最佳途径,而让同仁觉得“不是我争不到,是我让给他的”,好像更有面子。可见推、拖、拉的价值,不

容忽视。?
中国人最好不要厌恶推、拖、拉,因为舍此之外,找不到更合乎众人需求的方式;中国人也不应该喜

欢推、拖、拉,因为推来推去,徒然浪费时间而一事无成,大家都深恶痛绝。中国人必须谨慎地、用心地

“以推、拖、拉的方式来化解问题”,惟有圆满化解问题,大家才会觉得推、拖、拉确实可爱。?
同样的推、拖、拉,结果可能令人讨厌,也可能令人欣喜。因为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

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都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

样的结果,当然人人都喜欢。中国人喜欢圆通,却非常痛恨圆滑,同样的推、拖、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

结果,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心诚意地用心化解问题,仍然需要推、拖、拉的过程,既省力又

减少阻碍,十分有效。?
推、拖、拉的真义?
单单一个推字,就含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譬如推进,表示用力使事情展开;推延,表示把事情往后拖

延;拖延,表示借故将事情推掉。这些可能对事情的进行有利,也可能成为执行事务的阻碍,有好的一面

,也有坏的一面。?
再看拖字,也有很多种解释。譬如拖着,表示用力牵引,不使工作落后;拖延,表示推拖延误时间;

拖泥带水,表示工作不爽快,不赶紧办理。这些同样有好的表现,也有不良的倾向。?
还有拉字,可以说成拉拢,表示用方法进行连系,使事情紧密而易于完成;也可以说成拉开,表示把

事情扯开,不产生关联,因而用不着关心;更可以说成拉忽,表示粗心大意,什么事情都办不好。拉得好

,对工作有利;拉得不好,那就对工作不利了。?
推、拖、拉原本有好有坏,运用得合理,对事情的进行很有助益;运用得不合理,对事情的开展有阻

碍,产生不良的后果。近代中国人,由于受到误导,只看到坏的一面,因此对推拖拉具有负面的评价,

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

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企业社会责任论坛 ( 粤ICP备07511431  

GMT+8, 2024-11-26 10:59 , Processed in 0.1571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