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应用说明及实践范例”包括实施本标准的方法框架、若干CBCSD会员企业相关管理经验和实践做法的示例,以及对标准制订依据的补充解释。 我们肯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改进可以通过系统性的途径来实现。质量管理中持续改进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仍然可在对具体议题的管理中使用;但是,社会责任议题复杂性远超过质量议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框架。因此,我们开发了“组织内外部双向改进”的绩效循环,以此作为勾勒实施推荐标准的战略路线图,供实施单位参考。 在对具体实践做法的介绍方面,鉴于社会责任议题范畴的开放性、维度的复杂性和进程的阶段性,关于先进企业实践做法的示例部分并非整体取自于某一企业,而是针对推荐标准中的具体内容,选择来自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或事例组合而成。 以下A1-A3的3条内容分别简要介绍实施框架、社会责任绩效及其持续改进原理,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改进的管理控制过程和组织反馈机制。A4-A15的12条内容基本与推荐标准保持对应,介绍有关示意性范例。实施单位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战略或创新管理模式,而可能不宜直接简单照搬。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推荐标准所规定的各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之间属于互补性关系,而非替代性关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单位完全可以根据其传统管理优势及现实资源条件而对各项要求设定出优先次序(这种优先次序往往即反映社会进程及企业的本地嵌入性),逐步落实和持续改进。 我们相信,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纳入企业组织和决策的过程不是仅靠某种制度、程序或模式能够完成的,态度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企业规模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型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该有条件做得更好,但实际上也可能更差。本说明列出的经验示例虽然来源于大型企业,但并不意味这只是大企业的领地——所有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们都完全可以在其决策的自由判断区(zone of discretion)做出有限但却是根本性的贡献。 A.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的实施框架 主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管理,将有利于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现实的和潜在的各种利益相关方团结起来,共同协作,持续创造价值和优化分配价值。 企业可通过与其社会责任相关的战略、政策、组织设计、管理体系、运营过程和其它业务活动等实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的要求。 A.1.1 实施主体 A.1.1.1 企业层次实施主体 企业内实施社会责任推荐标准的主体应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高层管理者代表、内部相关组织部门负责人等。 应针对负责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主体,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规则。 A.1.1.2 部门层次实施主体 若绩效指标分配到具体组织层次或部门,该层次或部门负责人即为相应的实施主体,应该承担向企业层次实施主体报告的责任。 A.1.1.3 跨部门工作小组 在实施初期可能有必要在企业内组建跨部门的工作小组,来负责标准体系的导入。 A.1.2 实施途径 A.1.2.1 社会责任绩效指标体系 得到授权委托的标准实施主体,应根据既定工作计划和程序,针对其内部各个相关职能和层次,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和具体量化绩效指标。 A.1.2.2 其他议题 对于未列入绩效指标体系的社会责任议题,应予以合理解释,并妥善对待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反应。 A.1.3 实施保障 A.1.3.1 管理层代表 并明确规定负责社会责任的最高管理层代表的职能、职责、资源和权限。 A.1.3.2 专门内部机构 通常可能需要建立专门的内部机构,负责社会责任问题的日常管理,以及内外部沟通。 A.1.3.3 培训 可通过培训活动保证企业管理者及其他员工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A.1.3.4 工作记录 保持完整、良好的工作记录文档是管理工作的基础。 A.1.3.5 绩效审核 通过内部审核检查社会责任管理绩效。若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则应该通过外部审核。 A.1.4 实施改进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A.1.5 小型企业实施参考 A.1.5.1 企业规模的客观影响 我们承认,企业规模对实施社会责任标准的具体内容而言,确实存在客观性的影响。因此,应该考虑社会责任议题在企业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优先序次。 A.1.5.2 内部治理结构 由于小企业股东较少而且构成比较单一,委托代理的复杂性低于大型企业,其权力分配、监控和激励机制的并不一定体现完整的设计思想。但是,在小企业向大规模成熟企业转变的过程中,委托代理复杂性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利益相关者的类别、数量及其影响力的扩大,内部治理结构应优先予以强化。 A.1.5.3 管理能力 小企业的生存压力使其投资取向可能更关注短期利益,但较之大企业的连续性创新过程,小企业更具有突变性创新的灵活性,因此也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创新空间。 在小企业向大规模成熟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组织结构和运营流程的整合和惯例化,需要制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建立管理社会责任事务的专门部门,有意识有步骤地实施社会责任标准。 A.1.5.4 小企业的机会 虽然小企业在市场能力和组织资源上一般弱于大型成熟企业,但基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创业企业,例如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基于社区的企业或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等,较之大企业则可能具有天然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条件和现实绩效。 A.1.5.5 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合作 大企业与小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标准上的合作是必要的。 A.1.6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与其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有关企业责任的400多项标准、原则、规范及导则等呈多样性共栖状态,但已有达成一致和联合行动的趋势。本标准特别强调参考以下有关原则及标准: l国际劳工公约(ILO Conventions),历史较长,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禁止强迫劳动、最低就业年龄、反对歧视及同工同酬等核心标准;由政府、劳工组织和雇主组织代表构成三方决策机制,具有较高社会信任度。 l全球报告倡议(GRI),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内容及其格式的规范化,旨在通过合作协商的过程制订出广泛认可的衡量企业社会及环境绩效的方法,帮助投资者、政府、企业及公众清楚了解企业可持续性方面的进展,促进企业改善其决策;其使命是“通过制定出获得普遍认可的报告体制,将可持续性报告发展至财务报告的水平”;其报告编制指南是很有价值的企业内部管理工具。 l联合国全球契约(the UN Global Compact),包括环境、劳工、人权和反贿赂方面的十大原则,具有基于主流道德权威的合理性;虽然缺乏监督机制,但通过采纳GRI为一种工作方式,增强了可执行性。 l经合组织的跨国公司导则(OECD Guidelines for MNEs),综合涵盖竞争、融资、税收、就业、劳资关系、环境、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方针,已经包含ILO的核心劳工协议;关注点是跨国公司如何符合当地规范而和谐运作。 lISO14000系列标准,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通过管理程序、文件控制系统和经营方针对企业环境绩效改进过程提供组织保障,但并不具体规定环境指标的标准值;其中ISO14001可供认证;虽然仅包括环境方面,但被认为对广泛社会责任议题的改进具有催化作用。 lSA8000标准,主要关注工作环境,行业背景多以零售业或服装、玩具等制造商为主,农业及电子行业企业的参与也不断增加;包括ILO等协议内容,并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管理体系;可以提供认证。 lAA1000标准系列,基础程序方面的标准,通过发展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方式,推动企业的组织学习,试图在社会审核、会计核算及报告方面综合形成符合实质性(materiality)、完整性(Completeness)和响应性(responsiveness)原则的最佳报告规范;仍在进一步开发之中。 l社会企业网络(SVN)的CSR标准,定位于CSR的综合纲要(compendium),包括伦理、责任透明和内部治理3项一般标准和投资者、员工、商业伙伴、消费者、社区和环境6项利益相关者标准;每类标准都有明确的原则、改进措施、衡量指标和工具资源等四项具体内容。 l即将推出的ISO26000标准,将是统一的国际标准,但不用于第三方认证及商业合同目的,是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文件,而非管理体系标准;发达国家在标准制定工作中仍占据优势地位;目前正通过结构化的意见反馈机制进行修订完善。 l道琼斯可持续性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Group Index, DJSGI),旨在将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企业治理结构、股东价值、业绩基准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DJSGI是根据企业的可持续性指标对64个产业行业的企业进行鉴定和评级筛选,每年选取其中10%的领先企业作为指数成分而形成的。评价所需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问卷调查、企业档案资料、公开信息、利益相关者关系、媒体筛选以及企业访谈等。评价所遵循的方法和步骤是外部事先确立的,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逐年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可持续性绩效。 本标准不替代其它标准,但不排除对其它标准的互补和竞争。本标准希望突出CSR基本原理,以作为中国企业理解CSR技术规范框架、经营决策框架和道德伦理框架的基础,避免“标准眩晕”。在一定程度上,本标准亦涉及程序及绩效方面的内容。 总体上,本标准及说明旨在推动中国企业CSR能力建设,支持中国企业有效地、创新性地适应国际主流CSR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