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多元整合——超竞争平台的下一个三十年 第四节 没有郭台铭的鸿海,才是真正的鸿海 鸿海进军汽车业的传闻早就不是新闻,像昆山厂2000年就通过了ISO 9000认证,这种认证足以符合汽车零组件代工的基本要求。 而郭台铭和王永庆合力进军汽车业的传闻一直没有停过。华人财团遍布全世界,但是当欧美、日本,连韩国都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华人却交了白卷,这次电子业的「成吉思汗」碰到「经营之神」一起合作,真的能够为华人打开汽车产业的希望? 郭台铭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他敬佩的企业家王永庆。两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家,如果合作会是怎么样的情况? 当“经营之神”遇上“成吉思汗” 2003年一个和风微凉的晚上,王永庆邀请郭台铭到台塑大楼的自宅里吃饭,谈的就是双方合作进入事宜。根据在场人士回忆,当天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对不起,王董,请问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如果我鸿海要进军汽车零组件,为什么不和全球前三大车厂合作,要和你合作?」郭台铭直接向大他三十岁的长辈「请益」,没想到王永庆不但没有生气,还频频点头说,「对,对,这正是我台塑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拥有北方人率直个性的郭台铭进一步建议台塑可以先和日本丰田、本田等大厂合作组装开始,没想到王永庆也反问郭台铭,「请问郭董,我台塑进军汽车产业,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合作?」 郭台铭一时间也哑口无言。王永庆进一步解释,一部车子最重要的就是外观的设计和内在引擎变速箱,现在全球最好的设计师都独立出来了,而且做引擎的机械也都是外面买的,「我自己花钱请来最好的设计师、买最好的设备,自己一步一步来做,就不用受制于人。」八十七岁的王永庆仍坚持用最慢,但是最稳健、最负责任的方式。 餐桌上没有针锋相对,却是直来直往。当天的菜色,彷佛也反映着企业家的个性,两名台湾最有钱的人吃饭,桌上没有摆着鱼翅鲍鱼,也没有台塑牛小排,倒是新鲜的生鱼片和一盘「香煎鸡屁股」,让在场的人都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餐后的水果有七、八种之多,王永庆的养生饮食并不奢华,都是一般平民老百姓吃得到的东西。 餐桌上也反映出了企业家的真性情和企图心。王永庆和郭台铭当然知道,汽车产业经过近百年整并,才有今天全球前三大车厂的经济规模,和各自站稳脚步的产业供应链。但是台湾企业家不但毫无惧色、努力「梦想」,宁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而且用最扎实的方式前进,不抄快捷方式。而这也是郭台铭常说的「三助:自助、人助、天助」。 一名熟识两家企业的经理人指出,「他们不贪小便宜,是因为不想赚小钱;他们要赚就赚大钱,所以要从根基打起,」,而这也是王永庆和郭台铭最相似之处,其实他们都宁愿吃大亏,把吃亏当吃补,再来占大便宜! 一个八十七岁,一个五十四岁,内在的企图心像极了充满梦想的二十岁大男孩。 而郭台铭、王永庆相似的还不只是这一点。像王永庆习惯早起,拿着用了二十年的毛巾做体操,九点准备上床睡觉(连和郭台铭商讨进军汽车产业的这天晚上也是)。郭台铭的作息也相当规律,连他自己都会背了:六点起床后游泳,接下来给台湾公司和欧洲公司打电话,八点半陪客户吃早餐,九点半跑厕所,接下来开始上班、看公文,郭台铭还特别强调:「整个上午只跑两次厕所。」 王永庆的勤俭也是举世皆知,没喝完的咖啡都要打包。而郭台铭「董办室」里的办公桌,从台北土城到深圳龙华,都是用几张大桌子拼起来的,办公室里的沙发,则是在台北长沙街的二手家具店买的,一张一千五百元。 「喂!我也不笨吧,」郭台铭有一次又谈起节省的问题,「今天我可以多享受一下,也没有人会讲话吧,比如说多花一、两百万,买最好的奔驰六○○、七○○,谁会反对?但是我的第一部奔驰就开了十三年,而且还停在工厂里面,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不开始做顶级的享受?」 求真的企业家 「但是我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个享受?既然我还很年轻,就不要让自己什么东西都做到很极致,我反而每一阶段都给自己订一个很严格的工作目标,再问有没有做到真正的成功。」郭台铭自己承认,当每个人都说要买最好的东西和享受时,「我就故意买比最好的再低一个等级。」郭台铭再次强调这不是笨,这也形成了郭台铭强调鸿海干部的「共同价值观」:「一、先耕耘,后收获;二、领袖必须以身作则;三、不断学习面对挑战」。 「今天我也很会玩啊!我可以买最好的享受,」郭台铭语重心长地说,「给自己一个还有追逐的空间,不要什么事情都要TOP。」 英国宝源集团董事施罗德(Bruno L. Schroder)是1804年创立的宝源集团第五代传人CEO,他虽是衔着金汤匙出生,但是开的是十四年的BMW,用的包包也快磨破了,而且也没有信用卡,这点倒是和郭台铭一模一样,帆布公文包里是秘书准备的零用钱,开的是老奔驰。而施罗德也指出,许多财产直接留给孙子,而且,家族有能力随时买回任何一个人的股份,是宝源挑战中国谚语「富不过三代」的秘诀之一。 「自律」、「霸气」和「毅力」,郭台铭已经是台湾产业界「喊水会结冰」的领导人。2003年年初面板景气开始转好,包括对手友达、广辉、华映等都大幅调升面板价格赚钱,但2003年9月,郭台铭率先指出面板有过热的危机,于是股市连跌三天。 「也许有些人对我印象不好,但我说的都是真话,」郭台铭有一次感叹地说。事实上外界对企业领导人言行的高度关注、及强烈的贬褒,主要还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角色已进展到不同阶段,企业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风向标。 诚如学者巴肯(Joel Bakan)在《企业的性格与命运》(The Corporation,大块文化出版)中所言,公司的形态在最近三世纪内崛起,是因为能汇集资本及人力,做最有效率的运用,而在十七世纪时,公司一度被视为「非法组织」,而作者甚至率直地指出:「企业整个本质其实就是占外界的便宜。」 也因此,社会将愈来愈重视企业家的分寸、自律和诚信。当鸿海从「逆境」中走向跨国企业,掌握更多资源时,也是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碰上了企业界的「成吉思汗」,郭台铭可以打造更波涛汹涌的企业故事,也为产业带来更多演进的机会,郭台铭的领导和眼光也必须快速更新。 过去社会对企业家没有这么严苛,但随着知识的演进,外界也一样用严格的眼光,检视企业领导人的数字成绩和无形操守,从通用电气的前总裁韦尔奇、惠普的费奥莉娜,到台积电的张忠谋以及郭台铭。 而且外界还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回过头反思两个问题:过去在那个时代里,伟大的企业领导人做了什么?未来还会往哪里去? 像1970年代惠普创办人做了哪些事,让较低层的部门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新的工作处理方法,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还是像1990年代英特尔创办人葛洛夫鼓吹「唯深虑者得以幸存」的哲学,在《10倍速时代》中生动地描述,在穿越死亡之谷途中,最严重的危险,便是站着不动? 可以确定的是,让整个组织整个动起来,并且往某一个目标踏实前进,是领导人永远不变的工作,即使企业规模再大,即使外界变动速度再快。 这也是郭台铭最擅长之处。 不变的郭厂长 2002年4月,鸿海为了争取苹果计算机第一台六十四位服务器Q37的订单,这是苹果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产品,因为储存量大,而且功能速度更快,苹果为了抢进市场,要求鸿海在四个月内完成量产,「如果达成目标,未来订单都是我们的!」一名人员回忆当时的情况,但更大的惊讶是,郭台铭亲自换上了厂长制服,下工厂生产线掌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很难想象,当时营业额两千亿大厂的CEO还会去管服务器螺丝锁得紧不紧,「但是他就是做了。」一名员工回忆,或许是因为鸿海的对手,除了台湾,还有韩国,而苹果计算机从功能到外观,都是难度极高的产品;也或许,是为了重新再锁紧鸿海这个「制造大机器」运转的螺丝钉。尽管郭台铭强调CEO的角色是做好「选择」、「判断」和「决策」,但「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任何困难的事,我半夜一定不睡觉在场。」郭台铭虽然满口「语录」、「三条」,但他绝对是个执行家。 先扶正,再放手。是郭台铭要求干部的做法,但事业这么大,还要亲自下去到第一线打仗,成本效益显然更高。 不过也唯有如此可以解释历史学家笔下,只有第一线冲锋的成吉思汗或是亚历山大,才有可能建立挑战前所未有之疆界的帝国,而不只是管理学上的各种名词。 「企业陷入困境的两大原因:一是远离客户,二是远离员工。」这是郭台铭的名言之一,郭台铭一路贴近现场、掌握细节,从工厂流水线到市场第一线。郭台铭口中「永远有一个追逐的空间」,已是企业家的一种生命形式。特别是在跨国企业已经藉由「全球化」之名,摆脱地域束缚、国家限制时,企业版图将更有可能超越以往。 鸿海版图才刚刚开始,并不是耸人听闻。 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就曾经这样描写:「如果有人对企业家永无止尽的追求感到惊讶,无法明白为什么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永远无法满足……企业以及持续的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唯有下列这个解释,才能贴切地突显出这样的生活方式(从个人快乐的角度来看)是如此非理性:人是为了企业而存在,而不是企业为了人而存在。」 郭台铭也常常强调,这b二、三十年来在商场上奋战过程,就是「神仙、老虎、狗」:接到订单时像神仙、交不出货来的时侯被骂得像狗一样,出去外面和竞争对手抢市场时,就变成了一只虎。 但是他也的确很「享受」,郭台铭就指出,如果别人觉得看一场歌剧很享受,「我今天可以跟我的客户聊一些理想,我觉得这比看一场歌剧还更享受。」他并且强调:「做一件事,你一定要忍受一些孤独、忍受一些冷漠。」 就像「经营之神」王永庆到现在还在创业。媒体报导王永庆在台湾盖大炼钢厂、在大陆盖医院,至今如此高龄还是为了这些新创事业到处奔波。有人说两名台湾企业家都像水牛,这只能描述他们酷爱默默工作的部分,他们的企图心仍旧狂野。 也难怪有业界人士私底下分析,当王永庆和郭台铭合作,如果两人都是「虎」或两人都是「狐」,一定无法合作,除非「一虎一狐」才有可能。 谁扮虎?谁扮狐?一时间没有答案。 即使郭台铭已经对外宣布「退休后」的生涯计划,来突显他对于生命的其它追求,包括了买下一个小岛,来实验他对于「自主自给」生活的构想,教他们自食其力,让小岛上的人民即使没有民主方式,也能活得更好。 还有找来全中国最好的人才,加以训练,并且进军奥运、为中国人争光。另外,他也透露很可能会办一个媒体,来宣扬他的价值观。 但他最有可能扮演创投的角色,办一个工业银行,来帮助更多想创业的年轻人。这些类似的构想,有些其它国外大亨已经实验过了、有些则没有,以郭台铭言出必行的风格,实现的可能性极大。 随着郭台铭连续三年坐上台湾最大民营制造业的王座,鸿海的名号也更加响亮,2004年12月30日郭台铭首度进入电视公司摄影棚,进行生平第一次电子媒体专访,不经意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和真实的自己,好像距离愈来愈远的感觉。」 或许,是他不惯于浮华,或许,是他渴望保留更多赤子之心。想象郭台铭在自己的小岛上当「岛大王」、或是「银行家」,真的如他所说的退休了,坐拥金山、手握上亿资金调度权时,他会最怀念的是哪一段时光? 是当年赶三点半、到处借钱的时光吗? 还是为了拜访客户,在大雨中等着送礼,结果对方连门也没让他进去? 还是为了赶订单,一个星期都只有睡三小时? 「要不是逆境,我还走不痛快呢!」诚如郭台铭所言,鸿海的发展都在走逆境,追逐本身就是一种竞争,郭台铭也指出,「鸿海就是他个人的化身。」。 命运充满未知,但偏偏企业家充满了挑战命运的个性。 鸿海在全球厂房都安有土地公庇护。郭台铭深知,他现在和数百亿美元的集团合作,但未来还要和数千亿美元集团做生意,沃尔玛(Wal-Mart)、通用(GM)汽车这种集团才是真正的大老虎。大老虎不用太聪明,甚至要学会装笨,而扮演狐狸的一定要够机智、够快速,还要有一点点运气。 虎有虎的优势,狐有狐的专长,博学强记者如郭台铭似早就了然于胸,而当外界愈来愈把他当作景气的「晴雨表」时,他也奉劝观望的人努力练好内功,「景气不要问别人,问自己最晓得。」他也清楚「超竞争平台」还有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人来加入和思考,才能突破个人的极限,真正达到「没有郭台铭的鸿海,才是真正的鸿海」。 要达成这样的转变,正是鸿海下一个三十年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