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挑战全球最低成本——打造超竞争平台 第四节 超竞争平台—一种最有效率的规模 1989年,管理大师哈默尔与普哈拉(C.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策略雄心》的文章。 被迫创新、勉强传承、连续跃升 文中指出企业为了达到目标愿景,组织必须做「相当程度的扩张」,但能力与资源往往不足达到这一境界,迫使该公司必须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对有限资源做最佳运用。 两位管理大师并指出:「在过去二十年崛起,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公司,全都是雄心大志远超过本身资源及能力者,可是他们坚持要靠组织能力取胜,并且持续一、二十年,以这样的执着来追求领导地位。」 这种「雄心大志」远超过「本身资源及能力」的情境,正是鸿海一路发展的最佳写照,郭台铭也公开感慨鸿海是「在压力中被迫创新,成长中勉强传承,在运气中连番跃升」。 以地域来看,一家来自科学园区外的台湾小企业,能走出台湾、做全球的生意,也难怪鸿海充满了和命运挑战的决心,才能连番跃升。 以规模来看,这名白手起家创业的外省第二代,做生意的对象都是大鸿海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公司,也难怪鸿海必须要更努力、也更创新,才可能「以小事大」。 「只要我们不被打死,就可以更上一层楼」,这是鸿海内部的一句名言。从某个角度来看,这话不假。鸿海置身于最不易生存的行业中,又能具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外界都为之侧目。 美国《商业周刊》称郭台铭为「外包之王」(The King Of Outsourcing),也称之为「亚洲的大崛起」,这位1950年代出生的台湾企业家有一次也在无意中提及︰「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把企业做得这么大。」 虎与狐,乃是虚实结合 鸿海的英文品牌名称是FOXCONN,让人联想到Fox(狐狸),而鸿海的英文介绍说明书上画了一只西伯利亚虎,象征着鸿海精神。关于老虎与狐狸,东西方的故事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西方的寓言中大概是这样描述:一只被老虎抓住的狐狸,就在被虎张口吞没的剎那间,竟然对老虎说,我是上帝派来的万兽之王,你如果敢吃掉我,一定会被处罚,老虎半信半疑。狐狸说,你不信的话,陪我走一趟森林就知道了。果然所有野兽看见它们出来,都快速回避,老虎见此状,反而不敢对狐狸动手。 在寓言故事中,西方读者看见一只不但保住生命,更赢得老虎敬畏的狐狸。同样是「借力使力」,也可以变成「作威作福」,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代,就变成了楚宣王手下大将昭奚恤的「狐假虎威」,靠着背后楚国力量恣意妄为。 这也象征了虎与狐,也就是力量和机智有不同的虚实结合方式。鸿海在商场上布局的快狠准,绝对是一只「电子之狐」,但今天的鸿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比康柏三百亿美元营收小上一百倍的台湾企业,横跨三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之后,鸿海规模已是惠普(合并入康柏)的三分之一。 今天的鸿海,已是一只大老虎,已是一家国际级的企业。 杜拉克(Peter Drucker)说,世界正从「管理型经济」进入「创业型经济」。他特别强调白手起家的能力。而在台湾的「创业经济」代表,先有王永庆、许文龙,后有郭台铭、林百里。 但是郭台铭崛起的速度和爆发力却强大,外界只能用「成吉思汗」来形容他攻城略地。 电子产业很大,但是也充满了凶险。 尽管IDC代工制造厂服务研究计划经理Kevin Kane指出,电子专业代工市场至少到2007年,都还有10%的成长,而且在2006年时,将会成长到2,600亿美元。 但根据哈默尔的统计资料,像最早的呼叫器,发展到拥有一千万名使用者,一共花了41年的时间。传真机,从零开始到一千万个使用者,花了22年;录像机是9年;雷射唱盘,7年;个人计算机,6年;网络浏览器,10个月;网络音乐交换软件Napster,更短。现在,新科技不再需要长的孕育期。 有人说,鸿海和戴尔的模式很像。「他们两者都是等产品成熟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大量且低价占领市场。」一名惠普的高阶人员指出。 Kirk Yang也反过来佐证,「但一项产品价格下跌到大家都无利可图时,就是鸿海开始赚钱的时候了。」 从早期的连接器、机箱、手机、主机板到现在的笔记型计算机,鸿海的确一直复制这样的策略模式。这也是另一个有趣之处。外界一直以为郭台铭用霸气抢生意,其实鸿海的商业模式是选择「不正面冲突」,当计算机、手机还是赚钱的热门商品时,鸿海不动声色,但是当一窝蜂造成供过于求、削价造成市场一片哀号时,鸿海快速推进,而且还有钱赚,「我们连一台市面上499美元的计算机都能赚钱!」郭台铭自豪地说。 这种特别的营运模式,也重复印证郭台铭的「策略」,他对策略的定义是:「方向」、「时机」和「程度」。「而且顺序还不能弄错,先有方向、再等时机,最后决定投入程度。」一名鸿海干部指出。 在全球价值链中,打造出超竞争平台 图1-1 超竞争平台 图1-2 CMMS模式图 「策略」的第一步,是决定方向,即使面对产业的高速变化,郭台铭还是展现了他的「方向感」。2003年9月,郭台铭在高盛银行科技论坛上指出了六个产业趋势转移,决定了未来竞争的形态:「品牌与通路的整合」、「制造与研发的整合」、「全球产业调整的整合」、「消费市场主导需求的整合」、「SOC(系统单芯片)与关键机构零件的整合」、「全球成本竞争力的整合」。 郭台铭指出,在整合过程中,已不是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而是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的概念,每一家公司一定要有创造自己价值的全球位置,否则就会被淘汰。「产业在变,制造业也在改变,」郭台铭语重心长的说,「以制造为例,其实设计已是Free的了!」 像鸿海从2004年开始,就和台湾宏碁集团、神达集团合作设计制造,说明了全球竞争结构的改变,连过去商场上竞争对象的关系也发生变化。 波特也讲得很明白,「激烈竞争,其实是一大堆结构性因素互动的结果。」 也是这种「结构性」互动,让电子业从早期的OEM、到ODM、到现在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Electric Manufacturing Service)。鸿海又是如何在变动下,从生存到爆发式的成长? 2003年,鸿海从2,350亿一下成长到3,700亿,最先创下台湾公司一年成长1,000亿的纪录。当外界记者直接问郭台铭一年做1,000亿的方式,郭台铭回答:「前几年布局的结果,一次爆发出来。」 综观鸿海近五年的布局,包括了先稳固生产能力、打造成本领先的「全球制造基地」(见第二章),第二步追求高度「垂直整合能力」(见第三章),接下来发挥「全球营销综效」(见第五章),进一步再建构提高进入障碍的「技术开发能力」(见第六章)。当郭台铭把这四项「全球制造基地」、「垂直整合能力」、「全球营销综效」、「技术开发能力」同时整合在一起时,便能让现有资源产生了一种「效率的极大化」。这也正是波特在《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中所言,成本的领先,是来自「最有效率的规模」。 而这四项布局,再加上鸿海以执行力导航的企业文化和多元整合,就是「超竞争平台」。也是这个「平台」,让鸿海2004年第一季的营收就突破了1,000亿,2004年估计将达到5000亿。放眼望去,台湾竟只有鸿海能打造出这样的平台,再一次超越现有的竞争。 无疑,鸿海正在证明二十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的「破坏式创新」。什么是「创新」?杜拉克的定义清楚而简单:「创新,就是赋与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就是创新。」 从营运模式来看,「超竞争平台」也是打造出e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Service)拥有速度、质量、成本、弹性、服务、交期等六大特色的关键,也正符合现今微利竞争的环境。「而且如果我们维持这种运气,还可以再发展十年,没有问题。」郭台铭对外指出。 eCMMS也是鸿海同时掌握营收及毛利率的企业流程,最早来自CMM(Component Module Move)。从零组件提供(Component)开始、快速模块化(Module)、准时的组装交货等(Move),让鸿海提供客户整套的采购流程(Service),为了强化这种服务,鸿海更进一步全球设厂,服务客户;一是提供一次购足,服务客户、再投资e化建构及纳米级技术开发,让「超竞争平台」运作得更稳、更快、规模更大。 一名台湾上市电子公司董事长形容得最传神︰「现在到鸿海的龙华厂去看看吧!一楼做连接器、二楼做PCB板、三楼做组装,三种订单原本需要三个业务员,鸿海他们家只要一个就够了,而且整部计算机都被他们做完了,别家公司能不倒闭吗?」 看郭台铭如何玩高科技 图1-3群创光电发展蓝图 2003年5月21日,群创光电竹南厂房正式动土。由于当时SARS警报仍未解除,郭台铭亲自带着口罩参加开工典礼,包括联电集团董事长曹兴诚、大同集团董事长林蔚山等都亲自出席,声势浩大。 「这是制造业的鸿海,转为高科技的鸿海,最重要的一击。」郭台铭在典礼上指出,「High Tech, Low Tech, Make Money is Tech!」 大家都在看郭台铭如何玩高科技。 2004年3月,群创又取得了220亿台币的联贷,主办银行是交通银行,共有十七家银行参加,联贷的利码年利率0.595%。 这也是鸿海集团成立三十年来,在台湾借最多钱的一次。大军移动,粮草先行。当外界认为郭台铭不可能再进入面板领域时,鸿海还是进来了,从「策略」来看,郭台铭则是步步为营。 依据郭台铭对「策略」的定义是「方向」、「时机」和「速度」来看,进入面板业,在「方向」上,除了面板对PC的重要性外,郭台铭指出,未来是走向彩色的「眼球世纪」。人性化界面的大幅进步,加上未来是消费者主导的世代,走向「轻薄短小」是必然趋势,TFT-LCD正是结合两种趋势的产品。 再则,台湾也已具备发展TFT-LCD的整体优势,加上政府鼓励,郭台铭也反问媒体,「不投资TFT-LCD,不然,你要我投资什么?」 在「时机」上,郭台铭一开始进入TFT-LCD领域,其实是先投资「广辉电子」、及彩色滤光片公司「展茂光电」等,说明了鸿海其实像光宝集团、仁宝集团一样,本来不准备自己跳下来。但是,当日本势力开始消退,韩国厂商及台湾厂商加速崛起时,2002年底,鸿海不得不考虑直接进入这个景气震荡厉害的产业。 郭台铭为了怕拖累鸿海股价,还特别在2003年股东会上指出,他将以「个人出资」方式,鸿海出资不超过资本额5%(2004年升为30%)。 事实上在1960年代,计算机产品的有效期是7到10年,但现在是18个月。郭台铭也必须选择自己掌握关键零组件,才能掌握产品速度。 在程度上,鸿海要放下多少资源去打这场战争? 「这个行业其实太适合鸿海了,」郭台铭指出,半导体产业是愈做愈小,面板产业是愈做愈大,机械模具的能力就更为重要,鸿海在这点领先群雄。 除了技术之外,在人才上有前联友、达碁团队的加入。但郭台铭也承认,鸿海很少踏入供应链还不成熟的产业,他必须随着市场快速变化,来调整大小尺寸产品的战略。 而且郭台铭还亲自跳下来做,「我现在90%的时间,都放在这个产业上。」郭台铭当时强调。 目前鸿海的面板来源,主要还是靠鸿海为美国大厂戴尔、惠普代工,而由戴尔和惠普出面向台湾的面板厂调度及采购。在惠普及戴尔的调度之下,鸿海的面板来源还暂时无虞。 适应力强,与趋势变化零时差 但即使有戴尔等大厂当靠山,群创从技术、资金到市场,碰到的皆是全球级的激烈竞争。群创单一企业和友达、奇美相比,可能显得单薄,但是如果「群创+超竞争平台」,也就是说群创产出面板的能力,加上鸿海「全球制造基地」、「技术开发能力」、「全球营销综效」、「垂直整合能力」同时整合在一起时,群创未来的经营能力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鸿海正是用这个「超竞争平台」,展开下一回合的全球科技竞争。哈默尔指出,好的企业都是在宽广的战线上进行创新,因应全新的商业环境挑战,「无须操心预测未来五年会发生什么事,能预见十二个月以后的事似乎都超出能力范围,应付快速变化的方法便是,创造一个适应力强、无时间差的机构。」哈默尔说。 无疑的,鸿海集团已是这种拥有成本竞争、也拥有高度适应力的机构,郭台铭也对内部干部肯定地说:「发展的根本,建立在随时应变的执行能力。」 这也是鸿海三十年来最经典的演出。「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它变与不变的地方。」台大教授李吉仁说。 如果说,环境的变化,要用弹性来应对,但是竞争策略又要集中资源、专注打造,鸿海的适应力是怎么来的? 鸿海内部是怎么样的组织领导,能让郭台铭一步一步「摸着石子」创新,打造出「超竞争平台」? 鸿海内部有什么能力和体质,能借力使力、一再找到出路、进一步制定新的战略? 现在,即使郭台铭身价600亿,但是未来建造第六代厂的起跳金额便高达700亿,面对这么大的挑战,郭台铭又为什么选择没有退路的投入? 一切可能还是要从三十年前,孕育他成为一名创业家的时代环境中,找出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