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别离 2009-08-14 23:44 1、义工一日 因了大学生就业的艰难,容桂团委、义工联与大学生联谊会协同发起了一项活动,为在校的大学生组织一场模拟招聘会,邀请了我及另外一位青年企业家做嘉宾点评。 会场设在当地的图书馆报告厅,在校的大学生们将整个招聘会现场操作得似模似样,面试官、面试者全都由这些学生们担任。虽生涩,却颇费了些心机。 点评过程中,我从招聘的操作一直讲到简历的撰写、面试的注意事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等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他们在台下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在互动环节,大学生们更是抢着举手提问,急于在我这里找到他们问题的答案。就业的压力让这些天之骄子们还在校园里,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象这样的义工,我愿意多花时间去做,能给他们答疑解惑,用我贫脊的经验为他们指引方向,我很荣幸。 2、在报告厅门口,我意外地碰见了小红姐。 她是我初来南国时就认识的一位文学爱好者。那时候,镇文学会经常组织些活动,每年更时不时出去附近采风。当年,因为有着科龙等大集团的赞助,采风的时候都是大巴车集体出游,南海西樵山、南国桃园、新会崖山古炮台、珠海中山都留下了我们行走的身影。 到后来,我们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逐渐地疏远。 现在,小红姐已成为珠江商报的记者,沿着这条文学之路艰忍地走下来,并尝到了胜利之果。报刊上,不时有她的名字出现。我有时看到,也会喟叹一声。想像那条路上走着的如果是我,或许也能获得如此的成就。 她给我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最早指引我加入容桂文学会的王树培老先生,在前几天去世了,享年八十二高龄。 容桂文学会,正因了王树培老先生的鼎力支撑,才逐渐地成长壮大。小红姐说她是在四楼的住处,被王老先生一步步爬上去请了出山。其他的人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罢。他把各个文学后辈们不辞辛劳地集结起来,把文学会逐步做出了规模,并得到今天这么惊人的成就。记得王老先生当年指引我进入文学之门,那时已是癌症手术后以羸弱的病体投入工作。而后,我的文字就出现在每一期会刊上,并不时被推荐到当时的顺德报发表。我还记得,我的一篇文字在文学会拿来开专场研讨会,被作为佳作拿来点评。而在文学上仅拿过的一两个奖项,也正是在那个阶段。 一切都是,风华正茂时。 一个老骥伏枥,一个初生牛犊。 仅因为文学相约,有了那一段过往的岁月。至今想来,依然唏嘘。我是辜负了他的企盼,放弃了那条道路。在人世间兜兜转转,尝尽营营碌碌奔波的苦。现在也只学会在博客里舞文弄墨,戴上面具,在沉静的一隅回想当年。 愿王老先生在天堂安息。如果他还记得那个年代里小小的我,还记得文学会里那个小丫头的宁静和欢笑。我在这个夜晚,为您祈福。 http://www.sc168.com/epaper/files/20080201/f200802010165.html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53500848[/lastedittime]编辑过] |